濰坊風箏:在天空書寫守正與創新的中國答案——解碼非遺傳承的“鳶城范式”
一只風箏能飛多高?
當竹篾與碳纖維共舞、手繪丹青與數字代碼交響,這個看似童真的問題,實則是濰坊風箏非遺傳承的時代命題。4月19日,和風拂煦,紙鳶競逐,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2025濰坊風箏嘉年華在濰坊啟幕,千余風箏在世界風箏公園次第升空。其中,楊紅衛、郭洪利、張效東三位風箏傳承人,用截然不同的軌跡在天空寫下答案:守正者錨定文化根脈,創新者沖破想象邊界,而智慧者早已在云端架起傳統與現代的鵲橋。
守正者說:竹篾上的文明密碼
“無論風箏如何創新演變,能夠放飛始終是根本與核心所在,這絕不可動搖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紅衛撫摸著一條30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竹節發出清脆的聲響。這條風箏并不一般,它是為紀念中古建交65周年特制,同時也是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參賽作品。其65個腰節象征著中古兩國友誼的年輪,腰節圖案巧妙融入了中古建交標識圖案,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楊紅衛對兩國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與美好期許。
“1988年,我的叔叔作為代表,與年畫大師楊乃忠一道,肩負著傳播家鄉文化的使命,受邀奔赴古巴開展交流活動。這在村里也是最早的民間出國交流事例。交流期間,他們將濰坊極具特色的龍頭蜈蚣風箏制作技藝進行展示,讓古巴民眾得以領略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楊紅衛回憶起這段往事,眼中滿是自豪。如今,她希望借由中古建交65周年風箏作品,再次架起中古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國際風箏會的舞臺上,向世界展現中國風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
楊紅衛,作為楊家埠風箏第15代傳人,在她的記憶里,堅守是刻入基因的使命。1986年3月,楊紅衛祖父楊同科制作的360米長龍頭蜈蚣風箏在濰北放飛場引發轟動,吸引了美國《洛杉磯時報》等國外媒體的目光,這些海外主流媒體紛紛以整版篇幅進行報道。楊同科教導“劈竹誤差在1毫米左右”,這種近乎執拗的嚴謹,詮釋了濰坊風箏的“扎糊繪放”四大工藝為何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守正絕非固步自封——楊紅衛工作室里,青花瓷配色的《喜鵲登梅》風箏與楊家埠傳統年畫風格比鄰而居。
“男性從事風箏行業居多,但女性的細膩在工藝與審美上具有獨特優勢。”她笑著展示一款黑金配色的龍頭蜈蚣風箏,“這是我設計的色彩,原來傳統龍頭蜈蚣是沒有這種顏色的,大部分都是紅的藍的”。
新者志:非遺風箏破界騰飛
“非遺如果只活在博物館里,就真成‘遺產’了。”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說道。他與《王者榮耀》游戲合作,精心制作了孫悟空造型風箏。這款與騰訊合作的作品,將游戲IP的流量轉化為傳統文化的“新粉”。
在參與法國貝爾克國際風箏節和央視《美美與共》節目中,郭老師收獲滿滿。在風箏節上,郭洪利與法國藝術家又共同創作了的新的“悟空風箏”,引起當地市民熱烈反響。“中國風箏驚艷了世界,與外國藝術家的合作創作,彰顯了文化共鳴”。
央視節目將這段經歷搬上屏幕,讓更多人看到濰坊風箏不僅是傳統手工藝品,更是連接世界的文化語言。“非遺傳承需要‘走出去’,在交流中展現獨特性,也在碰撞中激發新可能”。
作為第42屆國際風箏會的焦點之作,“和平精英大飛機”風箏由郭老師帶領團隊與騰訊再次深度合作打造。該風箏全長15米,翼展超20米,以全立體造型完美復刻游戲中的經典飛行器。不同于以往常見的單面吃風風箏,這架巨型飛機從機身到機翼均采用立體結構,全方位展現濰坊風箏“扎、糊、繪、放”的精湛技藝,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元素巧妙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龐大的體型,是如何實現輕盈放飛的呢?郭老師介紹,傳統竹骨與玻璃鋼材質難以滿足重量要求,團隊最終選用輕質高強的碳纖維材料,將總重量嚴格控制在100斤左右,僅為傳統材質預估重量的十分之一。面對全立體造型帶來的起飛穩定性挑戰,制作團隊邀請航空航天專家與無人機領域專業人士聯合攻關,通過反復調整碳纖維骨架布局、優化氣動外形,歷經數十次試驗,成功解決折翅、翻轉等難題。
“濰坊風箏向來有‘萬物皆可飛’的底氣。”郭老師表示,創新的大膽背后是技藝的底氣。他的工作臺上,碳纖維竹骨混合支架與純手工雕刻的齒輪組并存。他翻開手機相冊:諾基亞極簡風格風箏、肯德基與匹克等聯名款風箏……“跨界不是貼標簽,而是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
談及濰坊風箏的未來圖景,郭洪利滿懷憧憬:“讓濰坊風箏從‘技藝傳承’升級為‘文化生態’,形成‘匠人培育-創新研發-市場推廣’的良性循環。”
融合者道:在天空尋找最大“公約數”
75歲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是濰坊風箏界的“活字典”,也是科技創新的“老頑童”。他的工坊里,LED燈帶與傳統工筆畫的飛燕風箏共處一室。“吃風十分,留七分,謝三分——這是風箏的哲學,也是傳承的智慧。”老人演示著自制的齒輪傳動裝置,竹制飛鳥的翅膀隨微風緩緩開合,“年輕人喜歡動態效果,我們就用榫卯結構實現,比電機更輕更靈動。”
“非遺傳承的核心是‘傳技藝、留匠心’。”張效東感慨道。回顧往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箏技藝曾是備受追捧的“金飯碗”,學徒每日能掙7-8元,遠超生產隊一天7分錢的收入,各地學徒紛至沓來。然而,時代的浪潮席卷而來,如今年輕人面臨著巨大的教育和生活成本壓力,非遺傳承的收入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導致愿意投身其中的人愈發稀少。
面對傳承困境,張效東主動走進校園,利用周末時間義務教學。在中小學開設的“風箏課堂”里,孩子們親手觸摸竹骨、繪制圖案、調試放飛,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技藝魅力。盡管經濟回報微薄,但政府對非遺的重視給予了他堅持的動力。“傳承不能只靠情懷,更要從基礎教育扎根,讓年輕一代在文化認同中自發接棒。”張效東堅定地說。
“科技是創新的工具,但傳統技藝是‘根’。”張效東自幼對機械與繪畫充滿熱情,他大膽嘗試在風箏中融入聲光電技術,讓飛鳥風箏扇動翅膀、眼睛發光、發出鳥鳴。然而,這些創新的核心始終圍繞著竹骨結構,通過手工雕刻的竹制齒輪實現聯動,確保風箏“輕、巧、靈”的特性不變。正如他所講過的:“你可以用APP調風箏角度,但永遠別忘了怎么用手感知風的力量。”
絲線有多長:系住文化的魂,放開飛翔的翅膀
當濰坊風箏在厄立特里亞升起時,當地兒童追逐歡呼的畫面被媒體鏡頭定格;再到濰坊風箏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片段印證著:真正的文化對話,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輸出。
“龍頭蜈蚣的每一節都必須均勻受力,否則飛不起來。”楊紅衛的比喻意味深長,“文明交流也是如此。”當濰坊風箏年出口額突破3億元,當全球85%的風箏烙上“中國制造”印記,這些數字背后是更珍貴的命題——如何讓傳統技藝成為“流動的文明”?三位傳承人的實踐給出了答案的全貌:守正不守舊,創新不失根。就像那根牽引風箏的絲線,既系住文化的魂,也放開飛翔的翅膀。
從濰坊的天空望向世界,每一只風箏都是中國故事的注腳。它們告訴我們:真正的傳承,是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代人的呼吸里;真正的對話,是讓不同文明在風中認出彼此的模樣。當春風又起時,這些竹骨絹翼的使者仍在續寫新的可能——關于技藝的生生不息,關于文明的美美與共。
(這篇文章由作者胡偉利用工作之余的業余時間,在家中完成。創作期間,胡偉歷經多個日夜的熬夜努力,最終形成了這篇佳作)
作者:胡偉
作者簡介:
作者 胡偉
胡偉,山東商報濰坊站新媒體中心總監,一位激情滿懷的優秀媒體人。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為人正直,執著追求真、善、美,講好更好濰坊故事。他扎實踐行“四力”,用腳力探尋真相,用眼力捕捉細節,用腦力深度剖析,用筆力書寫精彩。他投身精品視頻采編工作,執導、編寫腳本與文案,精心拍攝和剪輯。為“大濰坊一體化”宣傳貢獻力量,奉獻出一批傳播力強的優秀作品。他以實際行動展現媒體人擔當,是講好濰坊故事的杰出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