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手機市場迎來歷史性轉折。IDC最新數據顯示,小米以1330萬臺出貨量首次超越華為的1290萬臺,以0.4%的微弱優勢登頂國內榜首。這一成績背后是小米39.9%的同比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3.3%,而華為則以10%的增速位居第二。
從機型分布看,小米15系列貢獻了核心增量。截至4月上旬,該系列累計激活量突破393萬臺,其中售價6999元的小米15 Ultra首月銷量超30萬臺,推動品牌高端機型占比提升至23.3%。相比之下,華為Mate70系列因芯片產能限制,供應量僅為前代的70%,直接導致其丟失約200萬臺潛在銷量。
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格局變化,蘋果以980萬臺出貨量跌至第五,同比下滑9%,成為前五名中唯一負增長的品牌。小米與華為的“雙雄對決”已擠壓OV等品牌的生存空間——vivo、OPPO雖保持微增,但增速僅為小米的十分之一。
一、華為“神話”破滅了嗎?
自2023年麒麟芯片回歸后,華為曾以年均25%的增速橫掃市場,但此次被小米反超引發爭議:這是否意味著華為的統治力瓦解?
從數據深層看,華為的競爭力并未衰退。其1290萬臺出貨量仍比2023年同期增長19.87%,且6000元以上高端市場份額保持在35%以上,遠高于小米的23.3%。Pura X折疊屏手機開售30分鐘售罄、Mate70 Pro長期缺貨等現象,印證其技術溢價依然堅挺。
真正的危機在于供應鏈瓶頸,麒麟芯片產能受限導致華為每月只能交付約400萬臺旗艦機型,而小米憑借高通、聯發科雙平臺策略,單月產能突破450萬臺。這種“有訂單無產能”的困境,讓華為在銷量沖刺階段被迫“踩剎車”。
更隱形的較量在于生態布局,華為鴻蒙系統已覆蓋手機、汽車、智能家居,但小米的“手機+汽車+AIoT”生態閉環正在反哺手機業務——SU7汽車用戶中,30%同步購買小米15系列。這種跨品類協同效應,成為小米逆襲的隱藏推手。
二、華為為何被超越?產能與價格的致命傷
小米的勝利,本質上是供應鏈管理和價格策略的雙重勝利。
麒麟芯片產能卡脖子:華為的14nm麒麟芯片雖實現國產化,但月產能僅300萬片,無法滿足Mate/P系列需求。為保旗艦機型,中端Nova系列被迫采用高通4G芯片,導致其在2000-4000元價位段失守。反觀小米,通過雙平臺采購(高通8 Gen4+聯發科天璣9400)實現芯片零庫存壓力,紅米K80系列更是憑借滿血版驍龍8+芯片橫掃下沉市場。
價格帶錯位:華為旗艦機型售價普遍在6000元以上,而小米通過“國補政策”精準卡位2000-6000元主流消費區間。以Redmi Turbo 4為例,1699元的國補后價格使其首日銷量達到上代220%。當華為因高端定位被迫放棄中端市場時,小米用性價比機型填補了空白。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用戶群體分化,華為的核心用戶是35歲以上商務人群,而小米通過SU7汽車、AIoT生態吸引25-35歲科技愛好者。這種差異在換機周期上體現明顯——華為用戶平均換機周期28個月,小米用戶僅18個月。當市場增量轉向年輕群體時,小米自然占據先機。
三、寫在最后
小米的登頂與華為的暫時退讓,揭示了我國手機市場的殘酷法則:產能決定下限,生態決定上限。
華為的困境是階段性的,隨著中芯國際14nm產線擴產,麒麟芯片月產能有望在2025年底突破500萬片,屆時Mate80系列的爆發或將改寫格局。而小米需要警惕“量增利減”的風險——其手機業務毛利率已從18%降至15%,高端化進程仍依賴補貼政策。
而這場對決沒有真正的輸家,華為用技術壁壘守住高端陣地,小米以生態協同收割中端市場,OV、蘋果則在夾縫中尋找出路。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激烈競爭催生了更極致的性價比、更激進的技術創新。由此可見,當所有品牌都在拼命奔跑時,停下來的人才會被淘汰,而這就是國內手機市場的現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