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資航母”到“智電新銳”,一汽-大眾的轉型底氣何來?
在2025年上海車展的聚光燈下,一汽-大眾以一場高密度的媒體溝通會,向外界展示了這家合資巨頭“全速啟航”的決心。從燃油車市場的“隱形王者”到新能源賽道的“破局者”,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攜核心團隊直面行業變局,從技術革新到戰略轉型,從服務升級到本土化深耕,全程言無不盡……
這場溝通會,的確不簡單。它不僅揭開了合資品牌轉型的底牌,更讓人看到了一汽-大眾在驚濤駭浪中“引領潮流”的決心。
“悲觀看過去,樂觀看未來”:航母調頭背后的戰略定力
“如果以過去為參照系,當下可能是最難的一年,但或許也是未來最容易的一年。”面對媒體對合資品牌份額下滑的擔憂,吳迎凱用一句話總結了一汽-大眾的心態——“悲觀看過去,樂觀看未來”。
燃油車市場萎縮已成定局,但吳迎凱直言:“一千萬輛的燃油車規模仍是中國市場的長期基本盤,而一汽-大眾的護城河從未動搖。”數據顯示,今年3月,一汽-大眾燃油車銷量逆勢增長1.4%,市場份額提升1.1個百分點,穩居合資品牌前列。在吳迎凱看來,燃油車的優勢必須“堅守”,但轉型的巨輪早已調轉方向:“從2026年起,我們將推出9款全新新能源車型,涵蓋純電、插混、增程式混動,目標是‘油的優勢不丟、電的機會不讓’。”
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迭代,更是體系的重構。吳迎凱用“狼堡故事”印證本土化決心:過去,大眾的車型造型由德方主導,而最近,大眾決策了某一個車型的造型——狼堡的設計團隊和中方的設計團隊同時做提案,最后,是中方團隊的造型提案被采納。
大眾的研發節奏從“全球協同”轉向“中國主導”,甚至開發效率提升超30%。吳迎凱透露,德國大眾高層也深切到感受到這一點,“他們居安思危,并沒有固步自封,也沒有覺得大眾品牌在全球其他地方銷售還不錯,就覺得干得很好。不是的。所以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雙方股東非常認可這樣一個方向,一定要基于本土市場需求進行研發。”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的獨特性,正在倒逼全球巨頭改變游戲規則。未來的大眾,必須是“更中國”的大眾。
“技術尖兵”與“空間王炸”:車展亮劍背后的硬實力
本屆車展,一汽-大眾以“新技術領銜、新商品帶隊、新面貌亮相”為口號,祭出兩大殺手锏——全球首秀的ID. AURA概念車與“空間動力雙王炸”的全新攬境(參數丨圖片),直接向新能源與燃油車市場同時開火。
ID.AURA不僅是大眾首款基于CMP平臺打造的純電緊湊型轎車,更搭載了CEA電子電氣架構,可無縫地與人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多種技術融合,帶來更智能的互聯體驗、更快的響應速度,以及更先進的座艙智能化體驗。吳迎凱認為,這款車造型設計更加年輕、動感、有活力,能夠滿足中國年輕家庭的需求。
ID.AURA具備多項“黑科技”,例如行業首創的智能音樂玻璃,采用納米陶瓷技術,將前后風擋與天幕轉化為隱形聲場單元,相較傳統揚聲器系統,能耗直降72%;在機械層面,CMP平臺可以說是集大眾品牌當前核心技術為一體的最新的未來平臺,由于其長軸距短前后懸的特點,在緊湊型車型上,軸距會超過2800mm,會給予產品非常充足的內部空間。
CMP電動平臺與CEA電子電氣架構這一套組合,不僅將為一汽-大眾未來車型注入更強大、更可持續的智能基因,引領智能電動的技術躍升,還可將一汽-大眾的商品從研發到上市的速度提高超過30%,實現真正的“中國速度”;與此同時,由一汽-大眾全自研的舒感智域座艙也將在車展上正式亮相。這款智慧座艙是在一汽-大眾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與研發的背景下,面向中國用戶的真實需求,由一汽-大眾團隊主導。
燃油車陣營,一汽-大眾則憑借全新攬境“秀肌肉”。作為“大眾在全球最大的SUV”,這款車長超5.2米、軸距近3米的旗艦SUV,以87.2%的“得房率”刷新同級空間紀錄,搭載的第五代EA888發動機更將功率提升23.5%,油耗卻降低3.7%。既滿足多孩家庭的出行需求,也能用“地表最強2.0T”征服性能黨。正如吳迎凱所言,在燃油車領域,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毫無疑問仍是“頭部領先者”。
吳迎凱說:“在智能化出行的新時代,我們不做遙不可及的炫技者,只做觸手可及的實力派,讓我們的用戶真正體驗到‘實用、好用、敢用’的科技成果。”
“雙終身質保”與“匠·心服務”:卷品質才是陽謀
當行業陷入“價格戰”與“智駕戰”的混戰,一汽-大眾在當下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賽道——“卷品質,卷服務”。今年3月,一汽-大眾率先推出全系燃油SUV“雙終身質保”(整車+原裝備件),覆蓋十大核心系統,并承諾“全國聯保、不限年限里程”。
雙終身質保的初衷是讓用戶真正受益,而非單純刺激銷量。吳迎凱直言。在行業“內卷”價格戰的當下,一汽-大眾選擇以服務增值替代降價,用“終身無憂”的承諾降低用戶用車成本。敢做“陽謀”,是因為一汽-大眾有底氣——34年品質積淀,產品故障率極低,測算成本低于行業。吳迎凱坦言,部分車企或因數據不足、成本過高難以跟進,但他同時也呼吁行業跳出“價格內耗”,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健康內卷”。吳迎凱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政策讓行業“在卷的維度多一點”,而不是純粹卷價格,讓行業能夠更健康地發展。
服務網絡的“毛細血管”同樣成為一汽-大眾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從拉薩高原到一線城市,一汽-大眾擁有近900家經銷商,且90%合作超20年。而面對未來的新能源車型營銷,吳迎凱認為,從目前中國車市的經驗來看,直營和代理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模式,“適合的就是對的”,一汽-大眾不會拘泥于某種模式。他還表示,一汽-大眾內部正“研究另外一個方向”,根據區域靈活適配模式,“可能不同的省、不同的城市模式都不一樣。”
“油電混共進”與“長期主義”:不做帆船,要做巨輪
面對“合資份額觸底”的討論,吳迎凱的回應充滿辯證:他認為,外資品牌當下確實是在新能源的賽道上落后了,這是客觀的現實。新能源的結構性沖擊不可逆,但合資品牌在燃油車領域份額一直領先,占據絕對優勢。合資品牌一旦補齊電動化短板,仍將會有一個新的發展契機,重回中國車市的“主舞臺”。
他甚至還呼吁,淡化合資與自主的界限。“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及當下貿易戰全球競爭的態勢下,更要認識到,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是中國人造的,未來產品也是更多中國人設計的,而且養活的也是中國人。”吳迎凱笑言,在他看來,沒有合資和自主之分,“適合中國的汽車就是好的汽車,造出適合中國消費者汽車的企業就是好的企業”。
隨著未來更多新能源產品的布局,一汽-大眾也會在油電混共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將在“油電混共進、油電混全智”的策略基礎上,在多個細分市場推出10款全新車型:包括5款純電、2款插電混動、2款增程式混動,以及1款全新燃油車型。吳迎凱表示,一汽-大眾要做的,是一場真正的“全面作戰”:“油的優勢不丟、電的機會不讓、混動的效率不缺、智能的體驗不弱”。
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想要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吳迎凱認為還必須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在戰略層面,一汽-大眾的“長期主義”貫穿全價值鏈:從設立客戶關愛基金、到快速響應車主需求,從研發端“用戶場景化定義”,到生產端“零妥協品控”。吳迎凱以ID.車型為例:從電芯、模組到電池包,進行436項安全驗證,電池壽命測試方面,上市前有高達1600次充放電測試。“一汽-大眾,從不拿客戶當‘小白鼠’。”
“長期主義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堅持不懈,深入到造車每個環節的行動邏輯;利他主義也不是一種姿態,而是我們對客戶毫無保留、最真誠的承諾。所以在這里我們也呼吁行業兄弟品牌,大家一定也要去堅持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吳迎凱如此表態。他也同時聯系到最近有關部門整治行業“內卷”和虛假宣傳的不正之風——從“史上最嚴的動力電池安全令”出臺,到工信部加強智駕監管踩下 “急剎車”,這與一汽-大眾一直以來的造車理念和價值觀也是完全一致的。他表示,一汽-大眾“非常歡迎國家和相關部門出臺這樣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堅持長期主義的行為。”
“在汽車產業的星辰大海中,一汽-大眾不做追隨潮流的帆船,而要成為迎風破浪、引領潮流的巨輪!”吳迎凱如是說。
結語
數據永遠不會說謊。2025年3月份,一汽-大眾整車銷售了15.4萬輛,燃油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4%。其中大眾品牌銷量8.7萬輛,燃油車份額同比提升了1.1個百分點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正如吳迎凱在溝通會尾聲所言,一汽-大眾這艘“航母”已全速啟航。前方或有驚濤駭浪,但34年的品質積淀、2000萬用戶信賴與中德股東的深度綁定,足以讓它繼續破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