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一則新聞,把猿輔導送上風口浪尖。
4月23日晚,猿輔導武漢公司一位老師猝死。
4月25日,猿輔導回應:“李某某是公司優秀的員工,加入公司的5年時間,工作上愛崗敬業,有責任感,業績表現一貫保持優秀……同事發生意外期間,正值武漢公司員工倒休假期,當日所在團隊沒有安排加班。”
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這回應,堪稱一場教科書級的公關災難。
你看網友評論:
然后媒體、網友開始細數猿輔導過去的種種“劣跡”。
比如,2023年4月,封面新聞曾報道過涉事公司超長加班情況。加班超時在猿輔導似乎是個常態。
再比如,當時猿輔導工作人員回復封面新聞公司在考慮擴招人員,以減輕員工加班壓力。后來,仍有離職員工表示,超長加班情況依然存在。
天眼查APP司法案件信息顯示,僅猿起(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就有數起案件,其中涉及勞動爭議、勞動合同糾紛的就有10起。
事情發生后,當地人社局已經介入調查,輿情仍在發酵。而就在事發后,猿輔導還在宣傳自家的AI大模型能力。
事件終會有真相,輿情需要平息,但斯人已逝,家屬的傷痛卻難以抹平。
這世態間的炎涼苦澀,冷暖自知。
一場教科書的災難級公關
官方的回應文本,是經歷過細細打磨的,無論是肯定過世員工的成績,還是肯定愛崗敬業的精神,都是試圖安撫公眾情緒。
然后,馬腳還是不小心露了出來。
回應中一句:“該同事發生意外期間,正值武漢公司員工倒休假期,當日所在團隊沒有安排加班。”再度點燃公眾情緒。
回應乍一看沒有問題,但忽視了情緒,撥動了打工人最敏感那根神經。
公眾要的不是一個冰冷的回應,而是一個真誠地道歉,一個負責到底的表態。
你看前陣子同樣身處風波中的小米,處理得就很得當。
雷軍微博誠懇道歉,上海車展低調出展,原定于上海車展期間亮相的YU7也延后了。天大地大,公眾情緒最大,企業業務、戰略都要往后考慮。
這就是小米的公關的格局和能力。
從輿情控制的角度看,事實真相當然有必要澄清,但用一個合適的方法很重要。
拿猿輔導這事兒來說,是不是倒休假期,有沒有安排加班,不應該由當事方之一的企業來說明,后續的社保部門,勞動監察部門自會給出結果。
公關部又何必畫蛇添足?
輿情處理,第一件事是要照顧公眾情緒,而不是表達企業自身的訴求,回應公告里一個用詞不當,就能再次把涉事品牌送上輿論場的審判席。
很不幸,猿輔導的這一份回應,堪稱災難級。
這種勞資矛盾、T0P級的輿情,品牌公關處理不好,是會帶來嚴重后果的。
如何這次輿情處理不好,猿輔導這個品牌,可能就此會被貼上“血汗工廠”的標簽。富士康“血汗工廠”的標簽貼了多少年?現在撕掉了嗎?一個負面的品牌標簽貼上去容易,要撕下來,恐怕是難上加難。
先不說品牌污點會帶來商譽資產折損的問題。品牌形象受影響,不可能不影響業務。
猿輔導干的是一門什么生意?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四個字:教書育人。
也因此,教育企業是最應有正能量和正向價值觀的企業,尤其是做K12教育的平臺。
道理很簡單,拿猿輔導來說,猝死事件之后,如果猿輔導被輿論貼上了“血汗工廠”的標簽,這門教書育人的生意還有用戶基礎嗎?
用戶的角度看,作為一個孩子的家長,在教育這事兒上,你還敢用有這樣價值觀問題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要知道,用戶在孩子面前是家長,老板面前同樣是打工人。對這類負面事情,也更加感同身受。
畢竟這年頭兒,誰不經常加個班?
這種影響,可能顯現得沒那么快,但持續的時間很長,后續會不會在猿輔導各個業務線表現出來,還需要持續觀察。
成功的危機公關,價值觀是底色
既然可能影響業務,那么面對突然到來的輿情究竟該怎么辦?
答案也很簡單,挨打要立正。
這個道理,講了無數遍,但凡有點公關常識的人也都知道,但現實中卻很難做到。
拿猿輔導這事兒來說,把所謂的加班文化、考核制度給改了,員工該放假的放假,人手不夠就招人,給足家屬撫恤金和補貼。
做什么,比說什么要重要得多。
這過程中也許會付出一些成本,但是總有一天需要為過去的欠賬買單,只要教育的生意還能做下去,用戶的信任度還在,大不了再多花些時間賺回來。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又何況是猿輔導這樣一家知名企業呢?
做生意要賺錢,但更需要有價值觀。
一場力挽狂瀾的公關里,價值觀始終是最亮的底色。
老實講,企業加班的情況很多,不只是K12教育企業,互聯網企業加班的更多,但凡事兒要有個度。最起碼給夠錢,按照大廠的薪資標準,不缺愿意加班的員工,工作效率也能提上去。
解決方案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執行。
因為,方案報到老板那兒,大概率通不過,老板考慮的是什么?是業務增長,是公司經營效率的最大化,讓老板批錢這事兒,比上天攬月還難。
從我自己的過去經驗看,大部分老板是不懂公關的,也很少有老板真的愿意為社會情緒花錢。
你看,猿輔導被詬病加班、管理嚴苛這事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再加上K12行業這兩年也確實很難,而且被吐槽996、007的也不只是猿輔導一家。如果我是老板,我也會想:“憑啥我要花這個錢?”
反過來看,為什么這類事件輿情情緒反應這么大?因為大家怕的不是加班,也不怕制度管得嚴,而是怕資本對底層勞動的擠壓成為一種常態。
某種程度上,情緒不只是情緒,也是一種民意。
尤其是作為一家教育公司,對于這種民意更應該有敏感度。
在廣大網友眼里,K12行業是帶有某種原罪的。教育焦慮是誰炒起來的?生育率是誰壓下去的?
壓在人們頭上的三座大山里,首當其沖的就是教育這門生意。所以,做教育的企業,應該比任何行業都謹言慎行。
作為教育企業的公關,更應如此。
任正非一次內部講話時曾經這么談公共關系:“公共關系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公司減少一點阻力,你們(公關)不是一個進攻型的組織。不是強勢部門,而是做一個和事佬。公共關系過于激進帶來的后果是什么?阻力會更大。因為我們本身就像一把刀子,已經插得很深了,如果你們還推一下刀子,那么阻力只會更大。”
任老這話很通俗易懂,總結起來就是:公關關系的本質,是用“和事佬”的方式,來“拉攏人心”。
面對輿論美團是怎么做的?加大投入幫助弱勢騎手群體,持續弘揚正能量、價值觀,彰顯騎手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重要價值。
怎么做“和事佬”是一門學問,怎么面對億萬網友來拉攏人心則是一門藝術。
短視頻時代,情緒公關該怎么做?
事后復盤最近的這些熱點,對于怎么做公關這事兒,感悟又更深了一點。
大多數企業,面對公眾情緒都有一種“力有不逮”的感覺,要么是礙于品牌自己有偶像包袱,要么就是不愿意花那點成本。
短視頻時代的公關,早已不同往日,圖文時代的公關是處理事兒,而短視頻時代,處理情緒,遠比處理事兒要重要得多。
處理情緒的過程中,光有理還不行,你得有“同理心”,得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換位思考,說得更直白些,短視頻時代的公關,本質上,不是“事實公關”,而是“情緒公關”。
伺候情緒,給人情緒價值這事兒,其實并不容易。
短視頻時代,企業時時刻刻身在輿論場。也因此,無論是公關還是老板,要做兩件事。
1 給到公眾好的素材。
比如去年春節東哥給老鄉發福利,最近跟京東外賣小哥吃飯,這些本身就是很有傳播力的素材。然后素材被加工,裹挾著情緒快速傳播。
2 時刻避免踩雷負面情緒。
短視頻時代,短視頻是社會情緒的放大器。好的情緒、壞的情緒都會被無限放大。從過去的社交分發,到現在的算法分發,形式在變,但傳播符合人性的內核不變。
如何符合人性的規律,找到一條適用于自己品牌的傳播之道,則是情緒時代做好公關工作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