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平宏觀團隊
2025年4月25日,政治局會議召開。面對外部環境日益復雜的挑戰和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會議提出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進一步強調了內外部風險的協調應對,力求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傳遞八大信號:
第一,總基調上延續穩中求進,外部不確定性的應對優先級提升。會議明確提出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應對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突顯了國內政策與國際經貿斗爭的平衡,并加大了對外部挑戰的應對力度。
第二,積極財政政策加碼。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
第三,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將采取適度寬松的措施,通過降準降息和創新貨幣工具,確保流動性充裕,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重點行業和領域。
第四,擴內需戰略深化。通過提升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和發展服務消費,進一步拉動內需,同時加力實施“兩新兩重”政策,以促進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重大民生項目的投資。
第五,房地產市場結構性托底。在房地產領域,政策將聚焦城市更新、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并通過多層次調控穩定市場,以實現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建設。
第六,產業政策結構性升級。會議提出要加強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重點支持高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第七,民生保障與社會救助強化。在外部壓力下,政府將加強民生保障,特別是通過穩崗返還、優化社會救助體系以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社會穩定和民眾福祉提供保障。
第八,活躍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投資者信心,以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并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持。
全力拼經濟,啟動新一輪經濟刺激。在外部形勢嚴峻的背景下,一季度經濟企穩回升來之不易,預計關稅對出口、就業和經濟的影響將在二季度逐步顯現,需要前瞻性做好充分應對準備。當前是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經濟刺激的時間窗口。降準降息,擴大內需,建議開展約5萬億元住房收儲和投放3–5萬億元生育補貼,提振企業家信心。以更大決心展開新一輪改革開放。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改革開放精神,中國一定能夠跨越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東升西降”和“信心牛”。
1 總基調:“確定性”抗衡“外部不確定”
政治局會議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
“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本次會議延續了“穩中求進”的主基調,體現出政策的延續性與前瞻性。此次會議明顯提升了對外部挑戰的應對優先級,將“統籌國內經濟與國際經貿斗爭”放在突出位置,顯示出對外部不確定性更加嚴峻的預判。在內部政策方面,“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兩者并舉,表明未來將更加注重內生動能培育與全球化戰略雙軌并行。
當前外部風險加劇,全球供應鏈重構、地緣政治沖突外溢,國內經濟雖呈現回升態勢(消費回暖、制造業PMI連續回升),但民間投資疲軟、地方債務壓力等內生問題仍存。政策邏輯的核心在于:以結構性改革和財政貨幣雙寬松的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對沖外部沖擊,結合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轉型。
2 財政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此次會議明確提出,“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
“持續用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繼續實施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政策。”
提法標志著財政端可能即將進入提速階段。這與此前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4%赤字率+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安排形成呼應,但更強調落地進度和資金效率。地方政府或將在年中前迎來一輪集中資金撥付窗口,財政前置性更強,基建和民生項目或將成為首批受益者。
財政政策持續發力,一是擴張各類專項債以及中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使用范圍,減少約束條件,更重要的是其投向領域是否可以撬動更高投資乘數;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特定群體支出,地方政府?;久裆?、保工資、保運轉,幫助特困人員、孤兒、孤寡老人、學生、失業人員等特定群體抵御風險;三是結構性減稅降費,在科技創新和制造業領域的企業有所傾斜。
地方化債路線圖已明確,今年關鍵在于落地。2024年11月8日,財政部公布十萬億元化債方案,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安排累計4萬億元用于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用于化解隱債,以及明確2萬億元棚戶改造隱債待到期后償還。2028年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五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的利息支出,可大幅減輕地方政府化債壓力。今年關鍵在于落地,通過釋放原本用于償債的財政資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對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支持,從而促進經濟的恢復增長和結構升級。
3 貨幣政策:適度寬松
會議提出,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
“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b>
貨幣寬松政策歷來是應對外部沖擊的第一響應機制,尤其在貿易戰背景下,寬松的貨幣環境可有效緩沖信用緊縮、穩定資本成本,并通過價格信號扭轉企業與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
當前階段,政策利率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具有下行空間。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國一年期LPR為3.1%(連續六個月未變),高于美聯儲潛在降息路徑形成的中美利差窗口。以2023年為例,MLF利率年內累計下調25個基點后,制造業小微企業平均融資成本下降約30個基點,信用投放回暖明顯。
“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b>
從表述上看,2025年有望新設用于服務消費、養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政策性工具,央行政策也將從傳統的價格型與數量型調節,向定向投放、市場化引導、政策性融資并舉的方向演化。與傳統全面寬松不同,當前貨幣政策更應體現“精準滴灌”的特征,將資源集中于實體經濟的關鍵薄弱點。
4 擴內需:提收入、加力“兩新兩重”
會議提到,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問題再次被單列。只有收入結構優化,消費升級才可能真正實現內生動力轉化。未來可能出臺的政策包括:社保繳費比例優化、個稅結構調整、靈活就業者支持政策,以及工資指導線制度強化等。
對服務消費的重點提法值得關注。會議明確將其作為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并嘗試通過“再貸款+財政支持”實現金融資源向生活性服務業定向配置,這是政策路徑創新的嘗試。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重大工程和重大民生項目是擴內需發力重點。“擴圍提質”意味著新基建與新城鎮化將覆蓋更多領域、追求更高質量,“加力”則顯示中央對穩增長抓手的再強化,政策目標正從短期托底轉向中長期內需培育和結構升級的結合體。未來“兩新兩重”建設可能通過多渠道融資實現提速。除中央財政資金外,政策性金融工具、地方專項債額度、開發性金融債務工具等將形成組合式推進結構。
長期來看,擴大需求的核心是創造就業崗位和提升收入預期。有效投資帶動就業、消費回暖穩定預期,政策需持續發力帶動經濟穩步復蘇。
5 房地產:城市更新、優化存量
“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
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是解決城市空間低效使用和空間資源不均衡的關鍵舉措。很多城中村和危舊房所在的區域,雖然地理位置優越,卻因基礎設施薄弱、土地利用不合理、房屋老化等問題,無法發揮出其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推進改造,一方面通過提升土地的市場價值,激發房地產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提升這些地區的商業、住宅功能,吸引更多的資本和企業進駐,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房地產政策已進入結構性托底階段。在一線和部分核心二線城市房價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現實下,“消化存量”暗含兩重意涵:其一是通過政府或國企主導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于保障性用途,避免市場踩踏式下行;其二是推進“保交樓”項目加速完成,通過債務再融資、政策性銀行支持等手段,解決斷貸、爛尾等系統性風險。這一輪去庫存并非2015年式的全國普漲,而是局部托底、分類調控。
“構建新模式”是更長期的戰略部署。此次會議強調“抓緊構建”,意味著未來住房市場的制度安排或將進入改革加速期。包括“保障+市場”雙軌制建設、地方住房銀行試點、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等政策工具,都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出臺。
短期看,加快取消限購,降息,組建5萬億以上住房銀行收購開發商庫存。長期看,以“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房地產稅和租購并舉”為核心,可以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6 產業政策:新質生產力,統一大市場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預計今年以未來產業和卡脖子相關產業為重點領域,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同時注重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科技產業政策可能涉及以下領域:1)支持未來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發展。培育具備戰略性、顛覆性的新興產業,包括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衛星互聯網、人形機器人等領域。2)深化科研與產業融合。鼓勵企業牽頭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的高度協同。如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通過“產業孵化+平臺賦能”模式,成功孵化9個來自全國高校院所的產學研項目。3)優化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和產學研一體化。
7 著力保民生
“著力保民生。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b>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中,關稅的變化可能成為許多企業,尤其是出口型企業面臨的主要壓力。穩崗返還本質上是政府對企業的補貼,目的是讓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中能夠減輕裁員壓力,從而防止大規模失業,穩定社會秩序。這一措施的深層邏輯不僅僅是短期的“救急”,更是在構建一個更加彈性的社會保障系統,使企業能夠在外部經濟壓力下維持運營,同時避免大規模失業帶來的社會不穩定。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推動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脫貧攻堅本身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而鄉村振興則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局性戰略。通過鄉村振興,不僅要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激發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推動農業與產業的融合,讓鄉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單元。
8 持續活躍資本市場
會議提出,要“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股市已經成為居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預期和信心的晴雨表。穩住股市就是提振信心、提高居民財產收入。
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把股市從融資市改為投資市。落實新“國九條”,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打財務造假,鼓勵分紅和回購,規范減持行為,讓中小投資者有獲得感,助力新質生產力快步發展。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重點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如優化公募基金考核機制、提高險資權益投資比例、推動個人養老金入市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