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金地召開了2024年度業績溝通會。
金地董事長徐家俊、董事、總裁、財務負責人李榮輝、獨董李普偉、高級副總裁郝一斌、王南、董秘胡學文、財務總監曾愛輝悉數出席。
金地管理層表示:剛剛過去的一年,金地順利償還約200億公開市場債務,已經順利度過公開債兌付高峰期。
2025年與2026年尚未兌付的境內外公開債面值僅有0.59億元和5.01億元。
未來兩年加起來才一億多點,這點錢這對于金地來說,基本毫無壓力,這下金地終于可以輕裝上陣了。
NO. 1|壹
1995年香港,一間僅幾人的小型貿易公司悄然掛牌,公司名稱為輝煌商務公司,主營房地產項目海外推廣。
這家公司背后的股東是金地集團,它的成立帶著一個特殊的使命,就是將內地優質的地產項目包裝成境外投資標的。
時任金地掌舵人的凌克曾向《南華早報》透露:
我們需要一扇看得見國際資本的窗口。
彼時正值“招保萬金”黃金時代,金地集團常年穩居行業前三,其開發的深圳金地花園等項目成為海外高凈值客戶眼中的“硬通貨。”
此后的十幾年,這個“窗口”一直都不被外界所知,直到2012年的一條融資公告,才讓外界注意到這家公司,并意識到了這家公司的不尋常。
那年7月,金地集團突然宣布發行12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這是金地邁向海外融資的關鍵一步,這條看似常規的融資公告,卻因發行主體"金地國際"的異常股權結構引發關注——
金地國際成立不足一年,母公司正是低調蟄伏的輝煌商務。
兩個月后,金地以16.5億港元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平臺星獅國際,站在臺前操作收購事宜的主體也是輝煌商務。
當市場驚覺時,港交所的星獅地產成為了歷史,改頭換面的金地商置誕生了。
金地商置誕生后很快接收到了來自金地集團的厚愛,董事會及核心管理層人員與金地集團如出一轍。
于是乎,沒多久的時間,金地商置被金地塞進了大量、優質的項目,金地商置管理層還被授予了11億的股票期權。
從此,業內稱金地商置為金地集團管理層的后花園。
從星獅地產到金地商置,這種堪稱“教科書級資本運作”的操作方式,讓輝煌商務公司在海外聲名鵲起,但在內地卻鮮有風聲。
這么說吧,去研究輝煌商務公司的結構,你會發現這家公司的復雜程度堪比某科搞的那個影子銀行。
幾十家在港成立的子公司,有咨詢、有商務、有貿易,層層嵌套,眼花繚亂,這種“章魚式”架構,與當年安邦系海外布局如出一轍。
目的就是:隱藏資金來源,隱匿資金流向。
NO.2|貳
2022年金地半年報后不久,有投資人發現不對頭,和年初項目相比,金地半年末對海外子公司輝煌商務新增了70億元的往來款支持。
投資人一頭霧水,于是向金地集團質詢:對子公司輝煌商務資金往來用途何為?能否按期回收?是否有風險。
時任金地集團CFO的韋傳軍解釋:與子公司資金往來是境外經營業務需要,無顯著風險。
韋傳軍的話音未落,僅僅三個月后,金地迎來了現金流危機,400億債券集中到期的驚濤駭浪席卷而來,其中2023年200億,2024年200億。
在各方助力加上大股東及銀行的支持,金地很幸運的化解了這波流動性危機,并終于在2025年重回了土拍的牌桌。
翻看金地的現金流,如今確實擁有了上牌桌的安全感,去年現金減少75億,對比2023年減少的256億少了很多很多。
雖然融資現金流幾百億的虧著,但現金流卻得到了增長,2023年增加了22億,2024年增加了136億。
金地解釋說,經營現金流凈額變動的原因是:
往來款流出減少是主因!
集團與子公司往來款屬于正常操作,怎么著這錢都是在境內轉。但金地與屬于境外的融資平臺輝煌商務的往來款就看不明白了。
根據金地2024年財報,金地集團與輝煌商務公司往來款逆勢增長至128.8億。
這個數字在2021年是25.8億,半年后,金地流動性危機前夜,突然暴漲到94.7億,到了2022年末,又漲到了101億。
這種資金往來沉默了一年多后,2024年金地半年報里,輝煌商務往來款再次上漲到108億。
僅僅過了半年,在這次出現在土拍市場之前,金地又悄咪咪的給輝煌商務口袋里塞了20億。
明明是往來款流出減少,可為啥還拼命的給境外平臺打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