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是國外發達國家首先提出后來傳播到各國的處理公眾與科學之關系的理念。在中國,它們通常與科普、科學傳播一起討論,與之相關,近20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倡議與實踐。那么在實際場景中,中國科學界和公眾做好準備了嗎?大家是如何理解和操作“公眾科學”這一新潮也充滿挑戰之概念的?
近期,一款“北極花”手機應用軟件的營銷引起熱議,這一事件也無形中“免費測試”了中國當下科學形象和科普形象。
從功能上看,這是一款融合了AI識別、數據管理等新興技術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具;有關科學家聲稱它開啟了“公眾的腿+專家的腦”新模式。
在這個時代,自稱開啟了某某“新模式”者,都很自信,海報中繽紛的修辭也彰顯著其科學上的先進性和公眾界面的友好性。對于這又新又好的事物,有某微信群友為它搖旗吶喊:“民間愛好者的數據,零散而且不規范,如果不經過科學分析,就用處有限,不如貢獻出來做公益,給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專家、同仁和公眾推薦這款APP。”
你喜歡這樣的科學宣傳嗎?
“公眾的腿+專家的腦”是指公眾跑腿收集數據,然后交由專家分析處理的科學研究模式。這不禁令人疑惑,當公眾作出貢獻時,他們能獲得什么?那則科學宣傳給出的答案是“科學意義”。
的確有人自愿付出,以便接近科學(界),想為科學大廈添磚加瓦,不署名也不在乎??墒牵恢_發者是否考慮過,有些公眾可能并不稀罕什么“科學意義”。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探索自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尋求一種與自然的情感聯結,而不是為了填補科學前沿研究的空白。
在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很多事情都有其內在意義,比如識花認草、看蟲觀鳥等活動本身就能讓人們滿足,它們并不需要得到科學界的承認,也并非只有在被專家轉化、分析成科學數據之后才有價值。
這種宣傳也存在邏輯陷阱。如果說公眾的自然探索必須能增益科學,否則就缺乏意義,如此推演下去,公眾是否也應給科學界分享飲食、睡眠等行為情況,供專家研究營養學、生理學甚至心理學?
人類每天的生理活動都與代謝、生物節律、心理健康等相關,都可以作為科學樣本,但無人會認為這些個人生活的意義需要被專家認可。當然,現實中已有諸多團體在悄悄地做了。
說到底,科學的意義之一是服務于社會,而不是社會服務于科學意義。然而,這種邏輯試圖讓公眾生活的內在意義依賴科學從外部賦予。實際上,外部的“數據化”和“學術化”在方便了公眾的同時,也攫取了公眾生活的自主性。
在此類宣傳中,“科學意義”被賦予了神圣光環。這隱含著一種科學至上論:似乎公眾為科學事業作出的貢獻就足以回報他們的所有付出。
現代社會中的科學至上論屢見不鮮,它把科學視為凌駕于其他人類活動之上的最高價值,任何與科學掛鉤的行為,哪怕是低回報、低透明度的行為,都可以被“高尚化”。
然而,這種觀念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科學只是人類眾多思維和實踐活動中的一種,而不是可以無限索取人力、時間或資源的“永動機”。
當公眾的參與被簡化為對科學的無私支持,這不僅是對勞動價值的輕視,也是對多元社會價值的忽略。
“科學意義”的“虛高”反映了公眾與科學界關系的錯位,這種不公的角色分配一脈相承于科學至上論。
“公眾的腿+專家的腦”式的修辭意味著公眾被簡化為提供原料的手段,而科學界居于唯一能夠賦予意義、解讀成果的中心地位。
在自然探索中,科學界視自己為高高在上的裁判,視公眾為無條件的貢獻者,甚至不需要讓公眾知曉自己的數據如何被處理、被使用。公眾一旦有質疑或訴求,就可能被輕描淡寫為“缺乏科學素養”或“不理解科學意義”。
如此這般,不論科學界主觀如何,客觀上的確壓制了公眾的能動性,剝奪了本該屬于公眾的信息價值。
上述現象不僅產生于科學至上論的傲慢,還來自泛濫的逐利行為。當馬太效應大行其道時,科學就會從解密自然、推動人類福祉的事業,逐漸演變成一種攫取資源的競爭。發表論文、申請經費和獲取學術頭銜,成為科學界的硬性評價標準,研究成果卻往往是論文生產的副產品而非核心目標。
在此背景下,讓公眾免費貢獻時間和資源采集自然數據,成本最低,收益最大。公眾提供的數據最終會轉化為研究者的論文數量、資助項目、課題申請材料等學術資本,但它們幾乎都與公眾無關,公眾的名字和貢獻甚至不會出現在論文里,也不會在研究匯報中分得一杯羹。
更令人失望的是,這種帶有資本化傾向的“合作”模式,還常被粉飾成“公益”。此類邏輯不僅居高臨下,還頗具剝削意味。公眾顯然付出了時間和勞動,卻無法真正從這些數據中獲得任何實質利益,反而在資本化的科研體系下成為被動的供給者。
或許有人反駁:“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科學了!所吃、所用甚至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科學造物,都是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公眾享受了這么多便利,當然也要為科學界作出貢獻?!?/p>
誠然,我必須承認現代科學已是社會運行的一塊基石,塑造了公眾的生活。但話說回來,公眾真的欠科學的債嗎?公眾享受了科學的益處,就理應直接回報科學界?這種說法是在單方面強調科學的功用,而忽略了公眾與科學的互作。
科學產品并非憑空而來,它們是產學研的共同成果。位于上游的科學家需要經費開展工作,而科研經費大多由國家調撥,來之于稅取之于民。換言之,公眾早已通過自己的勞動,間接贊助了科學界。科學界并非單方面恩賜了公眾,而是本就依賴公眾的支持。
現代科學不僅需要公眾的經濟支持,甚至科學問題的來源也深植于公眾生活和社會需求。例如,農學的發展動力是為了養活更多人口,醫學的進步動因是為了消除疾病威脅?,F代科學之所以無法脫離公眾存在,是因為其研究方向和成果的立足點都是服務人類社會,而非僅為了滿足科學界的好奇心。因此,公眾與科學界并不是“施恩”與“回報”的關系,而是深層的共生與合作。
科學界在從公眾的自然探索中提取科學意義時,需要認識到這種提取行為也伴有責任和義務,而非單向索取。公眾的自然觀察數據能夠協助生物多樣性研究,這無疑是件好事。但科學界如果把“科學意義”作為唯一且至上的贊美詞,并暗示“除了科學意義,這些行為本無意義”的傾向,是在削弱公眾的自然探索權利。公眾原本在自然探索中找到的質樸喜悅和自由聯結,可能被逐步同化為服從性的集體化勞動,成為學術流水線上的冰冷一環。
此外,科學界的研究目標不應是產出論文或搶占學術資源。當科學成為一種脫離社會的象牙塔追逐游戲,公眾的信任很可能會逐漸流失,也更難推動科學的長期發展。作為一個開放的共同體,科學界應主動為參與的公眾提供一些實在激勵,比如知識分享、成果數據的可視化、對貢獻者的公開鳴謝,甚至適當經濟補償,讓公眾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勞動獲得了尊重。
分析這條廣告及其所代表的社會現象時,也令人繼續思考:公眾用什么方式探索自然比較好呢?
現代科學是一件不錯的工具,但它的上手難度太高,而且工具的中介性決定它將一直隔在人與自然之間。我覺得博物學,這一平行于現代科學的古老智慧是條好路徑。博物學是公眾與大自然之間最直觀也最親密的一種連接方式。它與現代科學最大的區別在于,現代科學重在拆分自然現象,用實驗和數據建構理性認識;而博物學更注重自然的整體性,對自然的體驗更多是一種情感的、文化的以及個人化的感知。
承認博物學與現代科學間平行關系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公眾探索自然時無須在現代科學與博物學中二選一;另一方面,公眾可以跳出晦澀難懂的科學話語體系,直接走進自然,感受自然。
當今的“博物熱”正反映了公眾對自然體驗的強烈渴望。然而,與此同時,也有聲音認為,博物活動應以科學研究為最終歸宿,“科學化”是讓博物學具有長久意義的唯一途徑。我認為這仍代表著科學至上論。我們必須避免將博物學視為現代科學的附庸,因為它的核心與現代科學截然不同:它主張個體的感受優先于知識帶來的權威,審美與好奇心并置于實證與理論體系之前。
從歷史上看,博物學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黃金時代,它是文人、哲學家甚至普通市民的共同文化。無論是達爾文在遠洋航行中的自然觀察,還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細致記錄,這些博物活動并非單純為了提出特定科學理論,而是為了探索人類與自然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的詩意。在18至19世紀的歐洲,博物學更多是一種通識教育,與文學、藝術、哲學深度融合。在這一點上,博物學的博雅屬性與現代科學的專業屬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隨著19世紀后期現代科學的專門化與建制化,博物學被拆分為各細分學科,失去了許多文化功能?;诂F代學術建制和資本驅動的科研體系,讓自然探索的目標從親近自然轉向解釋自然,甚至控制自然。在一些科學史敘事中,博物活動被描述為現代科學的“初級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博物學天然要收斂于現代科學。
事實上,今天的博物學復興證明了它仍具有獨立價值,它為那些不進入實驗室、不追求科學成果的公眾提供了一個接觸自然的渠道,也讓人們重新審視,是否所有的自然探索都必須“學術化”。
批判這條廣告及其代表的社會現象,并非要徹底否定現代科學對公眾的價值。相反,我希望科學界能夠更加尊重公眾的能動性與多樣需求,認識到科學與公眾之間共生與合作的紐帶。現代科學固然是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但它不應凌駕于其他范式之上,更不應濫用“科學意義”等詞制造話語霸權。公眾的自然探索,無論是有關博物學的詩意體驗,還是科學研究的數據貢獻,都應被視為平等且有價值的實踐。在尊重多元價值的基礎上,科學界與公眾才能真正建立起互信關系,共同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本文刊載于《世界科學》雜志2025年第2期“科學評論”欄目;文章作者陳高樂是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