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是來自電影《八佰》的一句臺詞。
這樣鏗鏘有力的話,是由一個女性說出。
她就是何香凝,一個充滿傳奇的女性。
五次怒罵蔣介石的人,是她;
率先赴日留學,鬧革命的女性,是她;
執筆戳破那個時代女性的黑暗,還是她;
在何香凝的身上,有很多標簽,比如所謂的“母老虎”標簽,也只是因為她足夠勇敢。(“母老虎”形容,出自中華網:一代女杰何香凝)
人們知道她是個革命家,但卻不知道她還是畫家、詩人。
“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是她一生的寫照。
圖 | 何香凝
時代先驅
1903年,雜志《江蘇》登出一篇文章,給沉寂的中國婦女界投下一枚炸彈:
“破女子數千年之黑暗地獄,共謀社會之幸福”。
這來自何香凝的《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字一句地呼吁女性覺醒和解放。
清末,女性地位極其低下,身上有太多的枷鎖,諸如纏足習俗、貞節牌坊。
何香凝看見了這些囿于閨閣的女性,備受壓迫,沒有自由。
在文中,她認為女性應當走出閨房,學習新知識,關心國家興亡大事。
“吾二萬萬(女)同胞安能漠視哉?覆巢之下,薪火之上,寧有幸歟?”
1924年,她在廣州組織了第一屆的三八婦女代表大會,促成了婦女節在中國的落地生根。
圖 | 何香凝
往后,她的身影總出現在各種婦女活動中,
她率先在廣東各地召開女工學校,如順德女工補習學校,幫助女工學習;
省港大罷工期間,何香凝開設貧民醫院和合作社,滿足罷工女工們的需求;
上海淪陷時,她組織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赴往前線。此外,她還領導成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婦女抗日團體——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
何香凝,就像婦女運動的先鋒,打下頭陣。
這種革命姿態,在她的小時候初見端倪。
圖 | 何香凝(二排右一)率“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成員趕制慰問品。
大腳少女
“這女子的性格,太烈了。”
何香凝的革命,從小時候的家庭開始。
清末,女子纏腳是日常,鼓吹著“三寸金蓮”,卻不知道這層裹腳布早已被女性的血淚濕透。
圖 | 中國封建社會習俗——纏足
即便在香港的何家,也不例外。
五六歲時,母親強行給何香凝纏足。
先是端出一盆熱水洗腳,拿出一條長長的漿好的白布,一層層地裹住雙腳,再用細細麻麻的針線縫上。
到深夜,何香凝只覺得雙腳疼得像站在刀尖。
她偷拿起剪刀,剪開繃帶,也剪開了束縛,轉頭就把繃帶揉成一團扔到床底
第二天,母親大聲呵斥,纏足的繃帶也是更緊了,她大哭大鬧,又拿起了剪刀。
一來一回,她從未放棄掙扎和抗爭,斗爭了幾十個來回。
小小女孩子竟這般“頑固”。
圖 | 何香凝
最后,換來父親一句“由她去吧“。
這才消停了,從此她獲得“何大腳”的稱呼。
凡是舊時不許做的事,何香凝一一反抗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何家的教訓。
何父在家辦了私塾,只準兒子們聽,卻不準女兒們聽。
何香凝私自購了書本,偷偷蹲到私塾外邊聽課,一有聽不懂,就請教兄長們。
圖 | 清末的私塾
然而,當何香凝到了19歲,她被家人催促著結婚,
這雙大腳,在當時的婚戀市場并不吃香,卻讓何香凝意外收獲了一段愛情。
彼時,廖仲愷正在尋找一個“沒有裹腳的女性“結婚。
兩人一拍即合,成了一段“天足緣”,也為后來人津津樂道。
婚后,他們住在哥哥家的樓上,在上邊搭建了簡陋的小陽臺。
他們將這棟樓美其名曰為:雙清樓,甚至,何香凝題下這樣字句:“愿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那時,他們恩愛如斯,往后,他們是伴侶,也是革命同志。
圖 | 廖仲愷何香凝一家人的合照
何大腳也將踏在婦女解放道路上。
將革命進行到底
二人世界是平靜的,但這種歲月靜好,并不能持續太久。
外面的世界很喧囂。
整個大清王國,搖搖欲墜。
戊戌變法失敗了,知識分子也在尋求新的可能性。
國外留學讀書,是一條路。
為了留學,何香凝立馬變賣嫁妝和珠寶換得“三千金”。
那時,在日本留學的女性很少,但何香凝無所畏懼,踏上留學之路。
圖 | 何香凝
在日本,廖仲愷在早稻田大學學習經濟預科,何香凝則學習繪畫。
當初的無心之栽,反而成了她一輩子的革命工具。
必須提的是,在日本他們認識重要的領路人——孫中山。
他們的寓所,成了眾多有志青年的聯系地,以至于被稱為“覺廬”。
為了避風頭,何香凝辭掉家中的仆人,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開始變成了革命的歐巴桑。(即為日語中的“阿姨”)
在這些談話的“洗禮”中,進一步催生了她的革命意識。
她的革命,不再是在個人的家庭,而是向世界喊出婦女之聲。
也正是這個時候,她寫下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
圖 | 《敬告我的同胞姐妹》 報紙圖
何香凝從小被取名“諫”,又叫做瑞諫。
這似乎注定了何香凝敢說敢為的性格。
當時,廖仲愷被叛軍陳炯明扣押在廣州西郊兵工廠。
丈夫處境險惡,甚至在獄中留下了“后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的書信。
據說,那會何香凝患上了痢疾,也要拖著病去找人。
那天的雨很大,她帶著一身泥水闖進了陳炯明的會議室,
陳炯明先是假惺惺慰問道:夫人衣服濕了。
卻不料被何香凝冷冷一句:衣濕,有什么所謂,都做好了血濕的準備。
再是一字一句地說出:要殺,隨你的便,要放,就讓他現在跟我回家。
陳炯明也被這女子的氣勢嚇到了,才釋放了廖仲愷。
革命要流血,悲劇還是發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攜何香凝坐車去國民政府中央黨部。
卻沒料到廖仲愷前腳剛下車,“唰唰唰”三顆子彈飛過,紛紛擊中他的要害
何香凝眼睜睜看著丈夫倒在血泊中,只能抱著他痛哭。
圖 | 何香凝一家正在為死去的廖仲愷悲傷
如果換做普通人,可能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
這可是何香凝,只會越挫越勇。
在葬禮上,她直接在自家牌匾上掛上“精神不死”的橫幅,說出““茍利于國,則吾舉家以殉亦所不惜”之詞。
她繼承了丈夫遺志,繼續走上街頭,去到前線勞軍,投入婦女活動中……
甚至,為了發揚丈夫維護農工的遺愿,她創辦了仲愷農工學校,一連擔任了15年的校長。
圖 | 如今的仲愷紀念碑。仲愷農工學校,即后來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是啊,那時的何香凝沒有時間去悲傷,她只得向前,向前。
以筆為武器
人們總是記得何香凝是個革命家,但她也是畫家、詩人。
早在日本時,她第一次拿起畫筆,就一發不可收拾。
彼時,她忙著生娃照顧家庭,也不愿意放棄繪畫,換了三次學校學繪畫。
圖 | 何香凝在作畫
談起何香凝的畫,就必須提到她的松竹梅圖和獅虎圖
1928年,她看見蔣介石的叛變,把這種憤恨訴諸于畫筆,先是成立「寒之友社」,和畫友們以松、梅、竹為追求,表達自己強硬不妥協的態度。
獅虎圖,又是她的“反傳統”。
她的筆觸不像傳統女畫家的柔媚畫風,反而是畫獅子,畫猛虎。
其實,她想借由筆下的猛獸,寓意危機重重的祖國,希望警醒國人要振作起來。
正如同當年詩人柳亞子在她所作的畫《獅》,題上的詩句:“國魂招得睡獅醒,絕技金閨妙鑄型。”
圖 | 作品《獅》,何香凝畫
筆力千鈞的她,也借由畫筆進行另一種革命。
孫中山在組織武裝起義,而何香凝負責了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安民布告的花樣和軍用票的圖案。
圖 | 孫中山何香凝會議圖
1931年,國內發生九一八事變。
圖 | 九一八事變
國難當頭,何香凝立馬從巴黎趕回上海,組織了“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呼吁畫家進行書畫義賣支援抗戰;
她還向海外籌募捐款,每收到華僑的一份捐款,就贈送一幅自己的繪畫。
她深入前線,和宋慶齡一同創辦了“國民傷兵醫院”;
圖 | 國民傷兵醫院
然而,當時東北都淪陷了,蔣介石政府卻還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一次,蔣介石設家宴,邀請了何香凝。
宴席之間,蔣介石對于抗日一事避而不談。
何香凝實在不恥蔣介石這樣的行為,于是,她托人給蔣介石送去一條裙子,題字: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河山,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愿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圖 | 趙樸初書法
“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大概說的就是何香凝吧。
彪悍的人生,從來不需要解釋。
何香凝亦如此,生于亂世,有種責任,一生都把革命和婦女運動當作一項事業。
她就是那頭細嗅薔薇的猛虎,遇到再多艱難和阻隔,都一道道闖過去。
直到1972年9月,何香凝終于要休息,在病榻上撒手人寰。
在離開前,她留下遺愿:和廖仲愷安葬在一處。
只因他們生前約定過“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先生對事,對人都很長情。
往后,“何香凝”不再只是一個名號,而是一種精神。
她那些驚世駭俗的事跡,還將繼續在后世流傳
(作者:阿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