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的廣袤森林中,春天總是姍姍來遲。如果按照二十四節氣來講,當南方都穿上短袖短褲的時候,或許在小興安嶺地區,正是冰雪消融,萬物復蘇之際。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芝麻粒大小的黑點,卻可能潛藏著巨大的危機。這些小黑點,其實是蜱蟲的身影,它們悄悄潛伏,等待著合適的時機附著在人體上,吸取鮮血。
在建國前的四五十年代,小興安嶺地區的居民們深受其害。每年春天,當萬物復蘇時,一種怪病也開始在人群中肆虐。人們會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發燒、嘔吐、全身無力,嚴重者甚至喪命。這種怪病,讓當地居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
關于這種怪病的起源,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森林中的“山鬼”作祟,有人說是遠東的神秘病毒傳播。然而,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原來,這些患者都曾深入森林,而后,身上都出現了那些不起眼的小黑點——蜱蟲的咬痕。
蜱傳腦炎,這個看似陌生的疾病,實則在中國東北地區肆虐已久。1952年,黑龍江省的蜱傳腦炎病例被正式記載,其病死率高達25.72%,意味著每4個患者中就有1個因此喪命。這個數字的沉重,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隱藏在森林中的“殺手”。
然而,這個數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因為怪病而感染的人數,至少達到六萬。之所以說是“至少”,是因為許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仍未能明確病因。他們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被蜱蟲叮咬,從而感染了腦炎病毒。這些人在發病后,可能會因為病情嚴重而迅速離世,甚至沒有機會被確診。
蜱傳腦炎的可怕之處不僅在于其高病死率,更在于其隱蔽性和傳播性。蜱蟲通常潛伏在草叢、樹葉等隱蔽處,一旦接觸到人或動物,就會用其尖銳的口器刺入皮膚,吸取血液并傳播病毒。由于蜱蟲的叮咬位置通常較為隱蔽,如四肢、腋下或頭皮等,人們往往難以察覺,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此外,蜱蟲還能傳播多種其他疾病,其影響力僅次于蚊子。但與蚊子不同,蜱蟲在吸血時并不會迅速離開,而是會牢牢附著在宿主身上數天之久,這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同時,由于我們對蜱蟲的危險認識不足,很多人在被叮咬后并未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疾病的傳播。
蜱蟲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它們附著在人的皮膚上,用尖銳的口器扎入人體,吸取鮮血。這種蜱蟲正是引發怪病的罪魁禍首。它們不僅在小興安嶺地區肆虐,還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從大興安嶺到長白山,從阿爾泰到天山,都有病例被陸續發現。
作為傳播人畜共患病的媒介,蜱蟲的危害性不容忽視,它能攜帶多種傳染病。在中國,已經記錄了多種蜱蟲種類,其中不少都攜帶病原體或已導致感染病例發生。而蜱蟲的吸血方式又非常隱蔽,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叮咬,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近年來,蜱蟲叮咬事件屢見不鮮。
去年七月,南京的一則新聞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一個不到一歲的幼童,在家長為其剪指甲時,意外發現無名趾和小腳趾之間有一個芝麻大小的小黑點。起初,家長并未在意,但仔細觀察后,他們驚恐地發現那似乎是一只緊緊扒在皮膚上的小蟲子——蜱蟲。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家長試圖將蜱蟲拽下。然而,由于蜱蟲附著得異常緊密,家長費了些力氣,蜱蟲卻被生生拽斷成了兩節。無奈之下,家長只能帶著孩子緊急求醫。
在醫院里,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后告知家長,由于蜱蟲的口器可能并未被完全清除,孩子存在并發癥或再次被感染的危險。為了徹底解決問題,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傷口組織,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切掉一塊肉。
聽到這個消息,家長心如刀絞。他們的孩子還那么小,就要經歷這樣的手術。然而,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他們只能無奈接受醫生的建議。
為了預防蜱蟲叮咬,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戶外活動時,盡量穿著長袖長褲,避免暴露皮膚。其次,可以使用含有除蟲菊脂的驅蚊水噴灑在衣物上,以驅趕蜱蟲。此外,從戶外回來后要及時更換衣物并檢查身體和衣物是否有藏匿的蜱蟲。如果發現被叮咬,應立即用鑷子將蜱蟲拔出并用酒精、肥皂水或碘酒清洗傷口。
五月份,是蜱蟲最為活躍的時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保持警惕。只有做好預防措施,才能遠離這種可怕的嗜血小蟲。讓我們轉發這篇文章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共同提高防范意識,享受一個健康、安全的假期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