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突然高燒40℃,渾身關節像被火燒一樣疼,臉和脖子都紅得像醉酒!”35歲的李女士在廣東某醫院確診為登革熱。隨著氣溫飆升,蚊蟲滋生,一種被稱為“斷骨熱”的病毒正在悄然蔓延。
世衛組織緊急警告:2025年全球登革熱病例激增200%,東南亞多國已進入爆發狀態!國內輸入性病例較去年同期飆升30%,這個夏天,"花蚊子"正化身致命刺客悄然逼近。
戈登熱怎么回事?
登革熱(Dengue Fever),俗稱"碎骨熱",由登革病毒引發,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這種病毒有4種血清型(DENV-1~4),感染一種型別后僅對該型免疫——這意味著一個人可能感染登革熱多達4次!且重復感染不同型別時,發展成重癥風險劇增。
傳播鏈解密:
感染者 → 伊蚊吸血 → 病毒在蚊體內繁殖 → 再叮咬健康人 → 爆發疫情!
一只感染蚊子的帶毒期可達整個生命周期(約1個月),且伊蚊在日出后2小時、日落前2小時叮咬最瘋狂。
· 蚊子再次叮咬他人時,病毒隨之傳播。
· 一只帶毒蚊子可連續叮咬數十人,成為“移動的病毒倉庫”。
登革熱的“三紅三痛”:這些癥狀你必須警惕!
登革熱的初期癥狀與感冒、流感極為相似,極易誤診。以下是典型的“危險信號”:
1. 高熱:體溫40℃的“斷骨熱”
· 突發高燒:體溫24小時內迅速升至39℃以上,持續2-7天。
· 雙峰熱型:部分患者退燒1-3天后再次高熱。
2. 三紅征:面部、頸部、胸部潮紅
· “醉酒貌”:皮膚呈現彌漫性潮紅,類似醉酒狀態。
· 出血點:嚴重者可能出現皮下出血,牙齦、鼻腔出血。
3. 三痛征:全身“火燒火燎”的劇痛
· 頭痛、眼眶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睜眼。
· 肌肉關節痛:四肢酸痛如“斷骨”,活動受限。
4. 皮疹與并發癥
· 皮疹:病程第3-6天出現充血性紅斑或點狀出血疹。
· 重癥預警:若出現持續嘔吐、腹痛、意識模糊、呼吸困難,可能是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的信號!
登革熱的“致命陷阱”:二次感染風險飆升30倍!
登革病毒共有4種血清型。初次感染后,人體僅對同型病毒產生免疫力,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時,重癥風險將飆升30倍!
為什么二次感染更危險?
1. 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初次感染產生的抗體無法中和新病毒,反而助其入侵細胞。
2. 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病毒攻擊血管內皮,導致液體外滲、血容量不足,引發休克。
高危人群
1. 兒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更易發展為重癥。
2. 青壯年:雖癥狀較輕,但病毒載量高,可能成為傳染源。
登革熱防控:從“驅蚊”到“斬草除根”
登革熱目前無特效藥,也無疫苗,預防是唯一防線!
1. 個人防護:給蚊子“設路障”
物理防護:
外出穿淺色長袖衣褲,安裝紗窗紗門,睡覺使用蚊帳。
避免黃昏與清晨活動:伊蚊活躍時間為日出后2小時、日落前2小時。
化學防護:
使用含DEET(避蚊胺)的驅蚊劑,每2-4小時補涂一次。
室內噴灑蚊香、電蚊拍,水缸中放養食蚊魚。
2. 環境整治:斬草除根,清除蚊蟲“溫床”
翻盆倒罐:及時清理花盆、瓶罐、廢舊輪胎等積水容器。
密閉儲水:水缸、水箱加蓋密封,防止蚊蟲產卵。
疏通管道:保持下水道暢通,避免積水。
3. 旅行者必看:跨境風險不容忽視
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攜帶驅蚊用品。
回國后: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旅行史!
登革熱治療:科學應對,避免“踩雷”
1. 對癥治療為主
退熱: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加重出血)。
補液: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輸液,防止脫水。
2. 重癥患者需住院監護
出血監測:定期檢測血小板、白細胞水平。
休克搶救:輸注血漿、紅細胞,維持血壓。
3. 誤區警示
自行用藥:盲目使用抗生素無效,還可能掩蓋病情。
拖延就醫:重癥發展迅速,延誤治療可能致命。
當夏日的蟬鳴再次響起,這場持續千年的"人蚊大戰"已進入新紀元。記住:每清理一個積水容器,就是阻斷一條傳播鏈條;每正確使用一次驅蚊液,就是保護一個潛在患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