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同桌之共倚欄
共讀春風共倚欄,書聲課影兩相安。
分明昨夜梧桐雨,濕了秋千濕畫紈。
“共讀春風共倚欄”,開篇營造出一種溫馨而美好的氛圍。“共讀春風”,“春風” 既點明了季節,又給人以溫暖、舒適之感,“共讀” 表明了人物之間共同學習、相伴讀書的情境,充滿了青春的活力與朝氣。“共倚欄” 進一步描繪出同桌之間親密無間、一同倚靠在欄桿邊的畫面,讓人仿佛能看到他們相互交流、一同賞景的場景,展現出同桌之間純真而深厚的情誼。
“書聲課影兩相安”,“書聲” 代表著校園里讀書學習的聲音,“課影” 則暗示著課堂上的時光和身影,“兩相安” 說明在這樣的讀書時光和課堂生活中,彼此都感到安穩、愜意,突出了那段時光的寧靜與美好,也為整首詩奠定了平和、溫馨的基調。
“分明昨夜梧桐雨”,“梧桐雨” 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常蘊含著憂愁、思念等情感。“昨夜” 點明時間,“分明” 強調了對這場雨的清晰記憶,給人一種畫面感。這場雨或許是實寫,也可能象征著生活中的某些變化或情緒的波動。
“濕了秋千濕畫紈”,“秋千” 是校園或青春時光中常見的元素,象征著無憂無慮的玩樂時光,“濕了秋千” 暗示著那些美好的時光或許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有些黯淡或不再。“畫紈” 指的是繪有圖畫的絲絹,可能是曾經同桌之間一起欣賞或繪制的物品,“濕了畫紈” 進一步渲染出一種物是人非、美好被雨打濕的惆悵之感。這兩句通過對 “梧桐雨” 以及 “濕了” 的景物描寫,從回憶轉到現實,增添了一絲淡淡的哀愁,深化了詩歌的情感內涵,讓人感受到時光流逝和情感變化帶來的復雜情緒 。
七絕.同桌之少年
橡皮半塊尚余溫,試卷題名辨舊痕。
梔子香浮三月雨,春風猶渡少年門。
“橡皮半塊尚余溫,試卷題名辨舊痕”,詩人從身邊微小物件切入。“橡皮半塊” 是學生時代極為常見的文具,它承載著修改錯誤、探索知識的回憶。“尚余溫” 運用通感手法,賦予橡皮以溫度,實則是在說那段同桌時光的溫暖仍在心頭縈繞,未曾消散。這半塊橡皮或許曾在課堂上被兩人共用,相互傳遞間滿是默契。
“試卷題名辨舊痕”,將目光轉向試卷。試卷上的題名,是青春努力的見證,而 “辨舊痕” 三字,描繪出詩人仔細辨認、摩挲那些字跡的模樣,歲月流逝,紙張泛黃,字跡也變得模糊,可往昔同桌一起答題、探討難題的畫面卻在辨認中愈發清晰,飽含著對過去時光深深的眷戀。
“梔子香浮三月雨,春風猶渡少年門”,視角從室內的物件拓展到室外的季節景致。“梔子香浮三月雨”,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意的春景圖。三月,春雨如酥,潔白的梔子花在雨中綻放,香氣氤氳彌漫。“浮” 字極為精妙,生動展現出花香在細雨中若有若無、悠悠飄散的狀態,為全詩營造出一種清新、朦朧的氛圍。梔子花在傳統文化中常象征著純潔與美好,此處暗示少年時光如同這花香般純粹動人。
“春風猶渡少年門”,“春風” 作為希望與活力的象征,在這里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寓意著那段充滿生機的少年歲月。“猶渡” 二字,表明時光流轉,春風依舊,可少年已不再,只有那扇曾經通往青春的 “門” 還留在記憶深處。春風吹拂,仿佛又將人帶回了那個充滿歡笑與夢想的少年時代,飽含著物是人非的感慨與對青春一去不返的淡淡悵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