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中學生聽書,作者枳為橙
作者:枳為橙 · 主播:吉米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好的教育,應該是和孩子并肩前行、不忘成長,一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聽過一個很深刻的故事:
一個男孩非常不聽話,十分叛逆,讓父母操碎了心。
媽媽無奈之下,便帶著兒子去求助星云大師。
星云大師聽聞他們的來意后,問道:“您影印過文件嗎?”
媽媽回答道:“影印過。”
星云大師又問:“如果影印件上有錯別字,您是選擇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媽媽立馬回答:“當然是改原稿。”
星云大師解釋道:“這就對了。孩子的問題,都是從父母那里‘影印’過來的。”
也就是說,教育路上,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先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你說的越多,孩子越排斥;你苦心教導,等來的只有不理解;你費盡口舌,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究其根本,正是:父母說教過了度,言語失了分寸,最終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一味地“講道理”,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危險。
01
廢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說他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
“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只顧著發泄自己的情緒,全然沒有注意到語言中隱藏的利刃。
有多少家庭,在日復一日的嘮叨中,消磨完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淵。
說到這里,不禁想起那個悲傷的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
16歲的高中生林茉莉,是眾人眼里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其他父母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某天夜里,茉莉突然從陽臺一躍而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茉莉離世后,她的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女兒為何要這樣做,直到她通過科技讀取了茉莉生前的記憶,才知道了一切真相。
原來,在媽媽長期的苛責和課業的壓力下,茉莉早已患上抑郁癥,但她只能默默忍受。
因為在她心里,媽媽從未關注過她的感受,只在乎成績的好壞。
當茉莉考的好時,本以為會得到媽媽的夸獎,卻只等來一句:“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這樣盯著,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嗎......”
當茉莉稍微退步時,媽媽就會滿臉失望的看著她:“失誤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和同學鬧了矛盾,想尋求媽媽的安慰,聽到的只有:“哭?你還好意思哭?”
只要碰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媽媽就會對著茉莉大發雷霆:
“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碩士,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么我放著教授不做,要在這里受你的氣.....”
在媽媽的認知里,自己的教育理念沒有半點問題,自己講的“大道理”都是為了讓孩子變優秀。
她經常跟朋友傳授經驗:“養孩子就是一場投資,孩子只有書讀的好,才算是讀書成功。”
可她忽略了,女兒心里的痛苦和絕望,女兒渴望的認同和疼愛。
在母女相處的每個日常中,那些毫無溫度的交流,就像一根針,一次又一次刺痛著茉莉的神經,最終讓她失去了希望。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可這世上有太多父母,只有等到失去后才明白這句話背后的意義。
如果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把以上三點換成 “真誠友好、合理引導、理解孩子” ,或許很多家庭的結局會大不相同。
大道理聽多了,人都會產生逆反心理,成年人如此,小孩也是同理。
更何況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往往習慣帶著情緒去表達,帶著刺激性語言去試探,終究會擊垮孩子的心理防線。
常言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應該先學會如何和孩子溝通,停止過度的說教,拉近彼此的距離,才是守護孩子最好的方式。
02
孩子有沒有出息,
和母親的說話方式關系很大
作家莫言在發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時,談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他的記憶里,母親一直是個溫柔和善的人,說話時總是心平氣和。
莫言幼年時,經常被同齡的孩子嘲笑相貌丑陋,有人甚至因此還會動手打他。
每當此時,他都會哭著跑回家,母親見狀便告訴他:“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
后來,他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總能想起母親的話,便能做到平和處理。
有一年,他提著家里唯一的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水,不小心把水瓶打碎了。
他以為會受到母親的打罵,躲在草垛里,一天都沒敢回家。
到了傍晚,母親等不到他回去,便出來找他,得知此事后,不僅沒有打罵他,還摸了摸他的頭。
因為有母親的耐心教導,溫和的溝通方式,讓莫言變得勇敢自信,也因此有了后來文學上的成就。
童話大王鄭淵潔有句話說的很對:“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母親說話態度溫和,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待人和顏悅色,處世有修養的人。
母親遇事少責備,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做事不情緒化,處世懂尊重的人。
母親平日里不嘮叨,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有自己的節奏,處世有條理的人。
人生漫漫,真正的道理不是言語間就能講明白的。
批評的話說太多,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并不能讓他認識到問題的根本所在。
傷人的話講太多,只會消耗母子的感情,并不能讓孩子明白人生路該如何走。
不禁想起那位把3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母親:陳美玲。
她曾在分享教育理念時談到,教育路上,有三件事情尤為重要:
第一,不要打罵孩子。
第二,不要對孩子撒謊。
第三: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仔細想來,這三件事有個共同點就是: 正確的溝通方式,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總是用不滿或責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往往會養出一個叛逆、冷漠的孩子。
只有學會用平和的態度、平等的語氣、適當的尺度去溝通,才能養出一個優秀、知恩的孩子。
永遠不要,用一張刀子嘴,毀了最珍貴的美好,毀了一個家的幸福。
03
再好的教育,
都抵不上一個厲害的媽
1968年的一天,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準備進行一項實驗。
他從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些班級的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隨后,羅森塔爾寫下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并且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但其實,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8個月過后,當羅森塔爾再次對名單上的學生進行測試時,奇跡出現了: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且性格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
而這背后的原因,正是老師受到名單的暗示,對這些學生的態度、表情、體諒、贊許等都比之前好了許多,給了孩子們更多的鼓勵和更高的期望。
實驗結束后,羅森塔爾表示: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于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
也就是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給他什么樣的生長環境。
你想讓孩子走上什么樣的路,就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
而不是只會灌輸“大道理”,還總是指責孩子沒出息。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在養育孩子時堅持做好這5件事:
1.多一點鼓勵和表揚,少一點埋怨和否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句傷人的指責,會給孩子造成無法抹去的心理傷害,在負面情緒里越陷越深。
一句真誠的贊許,能讓孩子收獲足夠的信心,從而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也能因此對學習充滿熱情。
2.善于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溝通分為兩部分:合理的表達和耐心的傾聽。
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鼓勵他說出煩惱和需求,才能幫助他更快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孩子對父母有“分享欲”,家庭教育就成功的一半。
3.穩定自己的情緒,放大自己的格局。
有句話說的很深刻: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父母情緒穩,家里歡聲笑語大過爭吵謾罵,孩子自然也會身心健康,快樂長大。
父母格局大,不糾纏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自然也能視野開闊,看到更大更遠的世界。
4.該忍的時候忍住別插手,教會孩子獨立。
很多媽媽害怕孩子受傷,便提前幫孩子鋪好路,幫孩子做好選擇。
久而久之,當他遇到問題時,便無法獨立解決,只會求助別人,毀了一生。
每個年齡段都應該培養孩子具備相應的生活、學習能力,才能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5.言傳身教,成為孩子的榜樣。
教育家井深大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真正厲害的媽媽,都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修正自身不足,成為孩子的鏡子。
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材。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一個厲害的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燈。
宋慶齡曾說: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
別再總想著用“講道理”替代一切,與其說教太多,不如以身作則,用自身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
點個【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好的教育,應該是和孩子并肩前行、不忘成長,一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作者:枳為橙,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