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指導、勾正科技主辦的“融媒體與微短劇創新發展論壇”在CCBN2025期間成功舉辦。會上,勾正科技正式發布《跨界破局全域增長:2024中國家庭智能大屏行業發展白皮書》。
根據《白皮書》顯示, 2024年中國視聽人口規模13.4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96%,用戶增速明顯放緩,行業正式從“流量擴張”轉向“留量運營”時代。
在這一階段,如何通過精細化運營激活存量用戶價值,成為行業的核心命題。
留量時代,智能大屏激活新增量
政策協同產業發展,產業環境優化,推動電視行業高質量發展。經過兩年時間的攻堅,“雙治理”工作成效顯著,用戶開機難、套娃收費現象得到有效整治,電視大屏吸引力增強,全國直播頻道用戶月均活躍率較治理前增長了9.6%,全國有線電視繳費用戶8年來首次實現正增長,“頂層設計”的牽引落地,為智能大屏帶來更多增長的可能性。
根據《白皮書》數據顯示,盡管視聽行業整體流量增速放緩,2024年智能大屏仍以移動端2倍的流量增速、95%的家庭滲透率,成為家庭場景下最具潛力的增長引擎。
一方面,智能大屏的盤量仍在進一步擴大。根據勾正科技《白皮書》數據,2024年智能電視終端激活規模達4.22億臺,同比2023年增長了5.2%。
以家庭為單位,2024年智能電視激活家庭規模達3.36億戶,同比去年增長了3.0%,開機日活1.74億戶,同比增長了4.2%;2024年智能大屏端的家庭用戶日均開機率進一步提升至52.5%。終端擴容·用戶增加·開機躍升,智能大屏的增長勢能進一步迸發。
另一方面,年輕用戶全面回歸帶來大屏“增量”。根據《白皮書》數據,2024年智能電視端20-39歲的年輕用戶滲透率已經超過85%,且年輕觀眾具有高活躍、強粘性的顯著特征。
高活躍。從個人用戶看,2024年智能電視端的開機日活達2.28億人,同比去年增長了3.5%。
另外,不同時段的屏前活躍人數同比去年明顯增加,尤其是次黃時段日活增幅是黃金時段1.7倍,年輕夜嗨族大屏活躍度顯著提高,年輕用戶回歸帶來OTT媒體使用效率的提升,進一步帶動大屏商業價值的增長。
強粘性。根據《白皮書》數據,2024年用戶在OTT端直、點播日人均時長均超3小時,大屏用戶OTT日均點播時長達230分鐘,是手機長視頻觀看時長的2倍多,而且2024年OTT開機總頻次同比去年增長了10%,直播、點播在線率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年用戶將注意力轉移到大屏端,大屏使用粘性遠遠高于小屏。
在大屏“留量時代”,年輕用戶是核心變量,他們的大屏消費不僅限于觀影,云游戲、VR健身、多屏社交等新興場景在不斷拓展。通過場景創新與體驗升級,年輕用戶的回歸不僅為大屏端帶來流量“增量”,更釋放出單一用戶的多維“價值”增量,為大屏端帶來新機會、新增長。
跨界破局:內容創新帶來注意力增長
“留量時代”下用戶注意力呈現碎片化、粉塵化特征,為爭奪有限的用戶時間,大屏媒體亟需尋找破局路徑——既要“留住”用戶,更要“激活”用戶價值。
從“流量思維”到“情緒經濟”,微短劇帶來注意力增量。近兩年微短劇迅速走紅,以短平快內容撬動跨屏共振效應。電視臺端,2024年衛視頻道有32部微短劇上星播出,湖南衛視、東方衛視、安徽衛視陸續設立“微”劇場,微短劇上星向劇場化、檔期化、差異化發展。微短劇“上星”打破了其局限于小屏的刻板印象,為傳統電視臺注入新活力,帶來電視臺的流量增長與收視提振。
OTT視頻平臺側,芒果TV、愛奇藝等視頻媒體增加獨立的“短劇”“微劇”頻道外,通過精品化、橫豎并行、分賬加碼、網臺聯動、配置升級等戰略,多維布局微短劇,推動平臺流量與商業化創新增長。
微短劇以短平快的內容適配用戶碎片化消費場景,通過情緒價值錨定用戶需求,傳統電視臺破圈拓展場景邊界、視頻媒體重構流量入口,正在成為大屏媒體的新增長極。以微短劇為連接點,大屏、小屏多媒體跨界“競合式”發展,多場景互補、實現共振共贏。
以美妝品牌達爾膚合作的微短劇《午后玫瑰》為例,2024年8月該劇在抖音首播后,2025年2月再次上線東方衛視黃金時段?!段绾竺倒濉废群笊暇€小屏、大屏,為內容方和品牌帶來人群互補與價值疊加的多輪價值增長。
“留量時代”下,以微短劇為支點,大、小屏媒體的跨屏共振,所帶來注意力增量和商業潛能的底層邏輯,除了內容創新帶來新關注之外,渠道整合、全域生態協同成為關鍵——通過數據與AI驅動用戶洞察、分發提效與商業閉環構建,媒體得以將分散的場景轉化為聚合價值。全域協同,既是破局之矛,更是立足之基。
全域增長:數據+AI,重構全域生態新基建
用戶行為碎片化與跨屏化趨勢下,用戶日均切換設備超10次,注意力分散于長短視頻、社交、游戲等場景。與此同時,媒體需求正從“流量覆蓋”轉向“精準留量”:廣告主需跨屏觸達效果歸因,內容方依賴多端反饋優化生產。
從“流量”到“留量”,智能大屏開啟全域增長新范式。無論是“留量時代”的競爭邏輯,亦是勾正科技產品的技術實踐,均證明了“全域生態”的可行性——以全域生態為樞紐,以數據與AI為引擎,以協同共贏為規則,方能打破增長天花板。當下,行業亟需加速從“單點突破”轉向“全域競合”,留量時代的勝利者,屬于那些既懂內容,又擅用數據的生態共建者。
? 「飛娛財經」用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