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最引以為傲的發明就是閃擊戰,閃擊戰的核心是什么呢?
無疑就是一個字,那就是“快“,按照這個邏輯。
當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對蘇聯發動了閃擊戰,不是應該以最快的速度進攻莫斯科,從而徹底終結蘇聯,但是德國不但沒有這么做,反而是在秋季集合大量兵力向南進攻基輔。
這到底是德軍的戰略失誤?還是另有隱情?
如果德軍放棄攻打基輔,而是在秋季進攻莫斯科,會不會改寫歷史呢?當時,德國到底是如何發動這場突襲的呢?
其實,德軍突襲蘇聯之前,兩國是簽署了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根據這個條約,蘇聯和德國之間,可是不會發動戰爭的。
但很顯然,這個條約,對于德國而言只是避免東西雙線作戰的一個護身符罷了。
在二戰初期,希特勒對于局勢的看法其實是相當準確的。
德國位于中歐,向西有英法兩大強國,向東,則主要是有蘇聯這個超級強國。
如果一開始,德軍就不得不在東西兩線面對三個大國開戰,那么很明顯被四面包圍的德國恐怕很難取得優勢。
所以,德國必須要避免雙線作戰,而且必須要贏得相對大的戰略緩沖。
在大蕭條之后,面對德國的強勢,英法主要采取了綏靖政策,什么是綏靖政策呢?
其實就是一種妥協策略,即只要德國不威脅英法本土,那么歐洲其他的國家的利益都是可以無視的。
希特勒非常明白,只要不主動往西邊進攻,就不會引發英法的干涉,那么這個時候,唯一的威脅就來自于蘇聯。
同樣的,眼看著英法對德國的擴張的漠視,蘇聯也覺得,跟英法保持同盟關系已經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這個背景下,蘇聯也有意與德國接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避免戰火波及自身。
這個時候,德國忌憚蘇聯,蘇聯同樣也忌憚德國,兩國之間為了避免直接對抗,引發第三國趁虛而入,所以一拍即合,這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先導因素。
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兩國達成了一個看似永久和平的協議。
自此,德國成功的避免了歐洲大國對德國的限制。
后來的結果也很明白了,在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后的14天,德國就閃擊了波蘭,并且迅速的滅掉了這個東歐地區的重要國家;
并且,閃擊波蘭的過程中,英國,法國和蘇聯對此都默不作聲,德國的聲勢達到了頂峰。
歐洲主要大國的姑息縱容,表面上看是滿足德國的野心,避免德國將矛頭對準自己;
但很顯然,當德國周邊的小國紛紛陷落之后,英法蘇三個大國還是不得不站在最前線,來應對德國擴張的野心。
很明顯,在波蘭事件之后不久,三強中最弱小的法國迎來了自己的結局,明明是最喜歡搞綏靖的法國,竟然只用了42天的時間就被德國給滅掉了。
這個速度,簡直令人大跌眼鏡,英國懵了,蘇聯也惴惴不安。
至此,綏靖政策徹底破產,英國終于開始對德國展開抵抗,但此時,蘇聯仍然抱有幻想。
蘇聯認為,在英國沒有徹底滅亡之前,德國不會輕易襲擊蘇聯,至少在這個階段《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是有效的,蘇聯也應該在這個階段加強戰備,養精蓄銳。
但是很明顯,蘇聯對德國,對希特勒實在是太不了解了,或者說蘇聯對于當時的格局壓根就沒看清楚本質。
因為英吉利海峽的存在,英國想要跨越海峽,直接對德國展開反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就意味著別看英國還保有很強大的實力,再加上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主力也成功撤退到英國,英法聯軍還是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的。
但遺憾的是,英吉利海峽就是天塹,反攻根本就不可能輕而易舉。
所以,對于德國來說,歐洲西部的威脅已經消失,只要保持空軍對英國的制空權的占領,那么英法就無法對德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這個時候,只要收拾掉蘇聯,整個歐洲就沒有能夠威脅德國的存在了。
但很顯然,蘇聯,斯大林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幻想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出賣英國來換取自身的喘息。
果不其然,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合了550萬大軍,從北,中,南三個方向瘋狂的向蘇聯撲過來。
打莫斯科還是打基輔?
因為蘇聯對德軍的動向尚存僥幸,所以布防也好,戰備也罷,都表現的猶猶豫豫,因此當德軍發動突襲,并且是如此大規模的突襲的時候,蘇聯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應對。
到了7月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斯摩棱斯克就淪陷了,這座城市是通往莫斯科的門戶。
丟掉斯摩棱斯克,就意味著莫斯科已經進入了德軍攻擊的范圍內。
按照閃擊戰的思路,一個月不到,打到莫斯科外圍,接下來,趁著蘇聯軍隊立足不穩,全力進攻莫斯科,估計再有一個月,莫斯科就會成為德國的莫斯科,那豈不是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了?
可這個時候,偏偏生出了意外,明明已經可以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了,但德軍主力卻突然南下,放棄進攻莫斯科,轉而進攻基輔。
并且希特勒還給出了一個挺有道理的邏輯,那就是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是蘇聯最大的工業和礦產基地。
如果占領烏克蘭,打下基輔,那就等于斷掉了蘇聯的各類供給,到時候,就算蘇聯有通天的本事,也必敗無疑。
這個邏輯看起來很通順,同時,德軍執行的也很好,從7月到9月,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德軍在烏克蘭大獲全勝。
不但占領了基輔,還順帶打死打傷俘虜蘇軍六十多萬,可以說不但占領了蘇聯最值錢的一塊地,還消滅了蘇聯的有生力量。
可后來的事情大家也清楚了,到了秋季,莫斯科附近開始了雨季,因為天公不作美,德軍行進的速度被大大的拖慢。
再加上,莫斯科在過去兩個月的時間里得到了喘息,所以,莫斯科周圍重兵集結,德國的閃擊戰在這個背景下根本發揮不出來。
等好不容易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隆冬已至,在極度嚴寒的條件下,德國士兵大量生病,凍傷,德國的機械化裝備也被凍的難以正常工作。
因此,莫斯科保衛戰成了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德軍自此開始由盛轉衰,由勝轉敗。
有人說,如果德國當時沒有攻打基輔,而是用這兩個月的時間直接攻打莫斯科,恐怕蘇聯就會在閃擊之中一敗涂地,那么如果當時德軍真的這么做了,歷史會被改變嗎?
按照傳統思維,如果德軍直插莫斯科,似乎是一個非常冒險的事情。
因為如果德軍直插莫斯科,那么德軍將會形成一個長達1000多公里的狹長的戰線。
而此時,烏克蘭要資源有資源,要軍隊有軍隊,只要向北,就可以切斷德軍的供給,到時候,就算是莫斯科有危險,也可以對德軍實現包抄。
到時候,腹背受敵的德軍主力,很可能就會被合圍而全軍覆沒。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德軍或許會招致德軍更快的失敗。
那么如果歷史能夠重演,希特勒當時沒有堅持打基輔,而是猛攻莫斯科,你覺得結局會是如何呢?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