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當神舟十九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的戈壁灘上,我的眼眶忍不住濕潤了。短短數日,中國航天用“一落一升”的完美接力,在浩瀚宇宙中再次刻下屬于中國人的坐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常態,卻也是讓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
猶記得二十年前,楊利偉首次叩響太空之門時,多少人的掌心攥出了汗,而今天,我們已能從容實現“太空會師”“在軌輪換”,甚至用“天宮”這座“太空家園”迎來五湖四海的合作者。從“單人單日”到“三人半年駐留”,從“追趕者”到“空間站時代”的引領者,中國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穩而浪漫——這份浪漫,是“嫦娥”攬月的詩情,是“北斗”指路的精準,更是“神舟”系列用三十載光陰書寫的星辰傳奇。
神舟十九號帶回了太空育種實驗的成果,也帶回了航天員們對宇宙的敬畏;神舟二十號則攜著新的科學夢想啟程,將首次開展艙外維修模擬等關鍵技術驗證。一收一放之間,是中國航天“探索”與“應用”的雙輪驅動。那些曾被西方質疑“不可能”的技術,如今已成為“天宮”的標配;那些曾經需要“借道”的國際合作,如今已變成世界主動“敲門”的共享平臺。
這背后,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的堅守,更是偉大的祖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的遠見。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中國航天的密碼從來不是奇跡,而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與“萬眾一心筑天梯”的合力。
今夜,仰望神舟二十號與天宮交會的軌跡,我突然想起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時的那句話:“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是的,當我們的孩子已習慣在課堂連線太空,當“航天員”成為他們作文里“最向往的職業”,這片星空的故事,終將由更年輕的夢想繼續書寫。
浩瀚的星辰大海里,中國航天的征途永遠向前,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更遠的星辰,我們的腳步,永遠向著下一個“首次”邁進。(陳鳳玲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