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突破大腦“排污網絡”發育傳統理論框架,上??茖W家成果登上國際頂刊
近日,上??茖W家的研究在《細胞》雜志上發表,首次揭示了腦膜淋巴系統發育的調控機制。該研究發現了"神經—膠質—成纖維細胞—淋巴"動態調控軸,挑戰了傳統理論框架。通過斑馬魚實驗,研究表明,特定膠質細胞亞群對淋巴系統的發育至關重要,其缺失會導致嚴重發育障礙。這一發現為理解腦—免疫互作及相關疾病提供了新視角,但也指出了當前在神經活動與腦膜淋巴發育之間關系理解上的不足。
南京農業大學發表最新Nature論文
南京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期刊的研究顯示,一種從養殖水貂中分離出的MERS-CoV樣冠狀病毒(MRCoV)能夠使用ACE2受體感染多種宿主細胞,包括人類。該研究發現,SARS-CoV-2的蛋白酶抑制劑和聚合酶抑制劑能有效阻斷MRCoV的感染。這揭示了毛皮動物養殖場作為新興病原體儲存庫的風險,并強調加強監測以減輕未來冠狀病毒爆發的緊迫性。
NSMB | 從機制研究到精準降解——董城/石磊/陳東星/謝松波團隊在GID4-PROTAC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天津醫科大學董城教授團隊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發布最新研究,首次成功將E3連接酶GID4應用于PROTAC設計。盡管此次研究在靶向降解致病蛋白方面取得關鍵突破,但使用新型降解劑NEP162時發現其在細胞水平的作用存在選擇性,僅對BET家族中的BRD2和BRD4有效,而對BRD3無明顯影響。此外,該降解劑在小鼠腫瘤模型中未顯示毒性,但長遠影響仍需進一步評估。
里程碑式重大突破!河南農業大學在《Nature》旗下頂級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4月28日,河南農業大學殷冬梅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上發布了一項關于花生基因組研究的成果。研究揭示了結構變異對花生成產相關性狀的影響,首次繪制了高質量的花生泛基因組圖譜。此研究涵蓋269份花生種質資源,其中包括野生種和栽培品種,并發現馴化過程中存在顯著遺傳滲入。此外,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選擇性清除分析識別出與馴化相關的結構變異,為花生遺傳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資源。
浙江大學最新 Cell:徐浩新團隊發現溶酶體 SLC7A11 轉運 H+ 的分子機制
浙江大學徐浩新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溶酶體膜蛋白SLC7A11的角色。該蛋白質被發現是溶酶體慢速H+泄漏途徑Lyso-H2的分子基礎,對于維持溶酶體酸性穩態至關重要。這一發現揭示了其功能缺失可能加快帕金森病進程和細胞鐵死亡,具有潛在的病理影響。研究還表明低劑量氯喹可以調整溶酶體pH水平,從而抑制細胞鐵死亡。
華人學者一天發表了12篇Nature論文
2025年4月30日,多位華人學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12篇研究論文。盡管這是一個顯著的科研成就,但也引發了對科研質量和誠信的質疑。隨著科技界競爭加劇,部分學者可能面臨過度發表的壓力,這可能影響論文質量和科學創新。針對這一現象,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科研成果的評估機制,以確保出版物的嚴謹性與真實性。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追求學術成果數量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其質量和社會影響。
新質譜技術將酶篩選效率提升千倍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阿斯利康聯合研發的生物轉化直接分析質譜技術大幅提升酶活性檢測效率。雖然該技術有望加速藥物研發和綠色化學品生產,但也存在挑戰,如現有技術改良是否足以支持廣泛應用,以及初期研發投入能否帶來長期環保效益。團隊需要持續關注這些問題,以確保其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