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平臺與社交網絡上,"企業剝削論""老板原罪說"正以驚人的傳播速度席卷輿論場。那些引經據典包裝成"認知覺醒"的激進言論,究竟是為民發聲的正義之詞,還是流量至上的收割套路?這場全民狂歡式的批判背后,正把主體們打入了囚徒困境。
當"打工者VS資本家"的二元對立成為網絡主流敘事,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出現微妙傾斜。職業維權博主教人如何"合理維權",部分自媒體炮制"老板黑心史"吸粉,甚至衍生出惡意討薪、專業打假等灰色產業鏈。這種畸形生態不僅破壞正常商業秩序,更將企業與勞動者推向對立深淵。某餐飲企業主坦言:"現在連正常的員工管理都要反復斟酌,生怕被斷章取義扣上'剝削'帽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輿論暴力正在形成系統性壓迫。從社交平臺到公共媒體,從民間組織到監管機構,似乎都在默認企業"原罪論"的合理性。那些真正創造就業崗位、推動技術革新、繳納巨額稅收的市場主體,反而成為眾矢之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小企業主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同比上升47%,這種集體焦慮正在侵蝕經濟發展的根基。
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主不過是在商海沉浮的普通人。他們用多年積蓄創業,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承受著現金流斷裂、政策變動等多重風險。某連鎖超市創始人透露:"疫情期間為保員工工資,抵押了三套房,最后公司保住了,自己卻背上千萬債務。"這些真實故事,遠比特意營造的"資本家剝削"更接近商業真相。
當然,市場中確實存在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不良企業,但以偏概全的標簽化批判,只會讓整個商業環境陷入信任危機。看看那些堅守品質的民族品牌:京東自建物流保障服務,華為投入千億研發打破技術壟斷,胖東來用極致服務重塑商業溫度,小米以性價比推動科技普惠。這些企業的成功,恰恰證明了商業向善的力量。
即便是在除甲醛這樣的細分領域,也有企業在默默堅守品質。綠色家緣通過集成國際前沿優質單品,自建標準化作業流程,引進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用科學數據說話,將小眾服務做成守護健康的民生事業。這些扎根各個行業的實干者,才是經濟活力的真正源泉。
當"原罪論"成為流量密碼,當批判企業成為政治正確,我們正在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如果任由這種輿論暴力持續發酵,最終受損的將是每一個普通消費者和勞動者。是時候跳出非黑即白的認知陷阱,用理性視角重新審視企業價值,為經濟復蘇營造健康的輿論土壤。畢竟,沒有健康的市場主體,何來穩定的就業與繁榮的經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