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人身便可以效法天地間的這種循環施受之道,以期達到“盡性至命”的精神世界。
天晚上上云層密布到一定程度就開始虧盈而下雨,旋即地上便積水。
等地上的水滿了又以水氣的形式往虛空回流上升,如此周而復始,宛如某種永動機制,無一刻停止。
天與地互為根本,相輔相成。天可以是施予方,也可以是受用方;同時,地也可以是施予方或受用方。
天、地、人三才并列為一,這是從圣者角度闡明的,因為普通人還沒有到“一切即一”的真實地步。
見物是物,見非是非,見天是天,見地是地,以分別故,看不破,滯困于煩惱愁怨。
又三才并一,我們不難明白,天地之道,落實到人世間,其實就是“性命”之道。
《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作為施予方,賦予人以使命擔當;人作為受用方,只要保持肩負這個擔子,可稱得上是行道;然則世人皆醉心于若即若離的幻象景致,無有余力受用得起這份責任,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思想性教育引導,假以懲忿窒欲的自我調節方式,才能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及意義。
命(天理),授予方;性(良知),受用方。反之,亦成立。
試想,如果天地之間被某種堅固的東西阻隔了,雨水下不來,地上一片干涸,萬物枯萎,根本沒有任何生機可言。
人生命運即是如此,倘若天理和我們每個人的良知之間被各自的私欲、妄念、固習隔斷了,沒有辦法形成“授受”關系,那么,良知怎么知曉自身流行的當與不當、過與不及呢?
過則狂,狂者狂妄自大,現實生活中狂妄自大的人也不少;不及則狷,狷者狹隘自私,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同樣很多。
天道虧盈益謙。心性自滿的人,如烏云蓄滿了雨水,有橫向上的橫禍(雷電),太喜好露鋒芒所致;也有縱向上的垂危(龍卷風),禍不單行。
這個時候,如果懂得謙虛謹慎,足以轉禍為福、轉危為安。
地道變盈流謙。心性敦厚的人,如空谷幽澗,容納和滋養著萬千種類的動植物,其容量大到永遠都裝不滿,越裝越空,可謂是虛懷若谷。
所以德性越深厚的人越謙虛,越謙虛他的心量就越大,如此原始返終,變盈而流謙,厚德而載萬物。
這是圣人的“誠之”之道。
所謂誠之,就是要使得人性的良知和天性的天理進行加減乘除等號運作,合二為一。
但是,驕傲自滿的人和德性薄弱的人是運轉不開這個等效法則的,對二者而言人的命運題根本無解。
孔子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不知道性與命的關系,解決不了這道人生課題,就邁不進君子的門檻。
那么,好學而渴望勘入圣賢君子門路的人該如何才能解答這道題呢?
回到本文章開頭,“盡性至命”,這四個字是中國道統文化經世致用的籌碼,是志向高遠者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身心火種,小的方面則可以成為入世修行者反復玩味的機杼。
盡性,就是盡人事,處理人性層面的事情,使事情趨于完滿無漏。有所當知則知,有所當不知則不知;有所當為則為,有所不當為則不為。
當知或不當知、當為或不當為,皆由“良知”判斷并主宰,人的一切后天形成之思想意識無權干涉,也無法干預,若不然就會偏向人欲那頭,與天理相背馳。
這個過程是“知行合一”。知者,格物而得;行者,誠意而至。
盡性功課完成后,就上升到了孟子所說的“俟天命”階段。等待天性與良知的接洽。接洽吻合,至命也。
可道非道,點到即止,收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