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部
設計/ 張 萌
5月2日,2025上海車展閉幕。本次有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家企業參展,其中汽車科技與供應鏈展區超過10萬平方米,技術密度顯著提升,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展示技術實力與戰略布局的重要窗口。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雙重轉型: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高壓快充、固態電池等技術加速突破,推動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加速迭代;另一方面,智能駕駛從L2級輔助逐級演進,感知硬件與算力芯片的規模化應用催生新的技術生態。
在此背景下,零部件行業呈現出三大核心趨勢:技術創新從單一功能突破轉向軟硬件深度融合,供應鏈體系從鏈狀層級結構向網狀協作生態重構,后市場服務向數據驅動的主動服務范式升級。
技術層面,線控系統、域控制器、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為今后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奠定基礎;高壓平臺與超快充技術推動汽車電動化、充電樁運維等后市場服務專業化;模塊化設計理念的普及,則縮短產品驗證周期,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
與此同時,“在中國、為全球”成為本次車展上最常出現的高頻詞匯之一,本土化戰略成為跨國企業與本土供應商的共同選擇,以應對市場競爭的“速度戰”。
在眾多新品與解決方案亮相之后,零部件企業領導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當前對于汽車市場的理解與判斷,以下是汽車商業評論整理的部分內容。
禾賽科技李一帆:如果明年機器人再跑馬拉松,整體效果應該就會好很多
上海車展前的4月21日,禾賽科技舉辦第二屆技術發布開放日。其聯合創始人及CEO 李一帆說,單顆激光雷達已從此前的20萬元下降到200美元,8年時間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了99.5%。就北京機器人馬拉松這件事來看,他認為有點不太公平,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參與這個事,都不知道怎么弄,現場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并不代表能力不行。
他說,因為現場的大多數機器人不是用于設計跑馬拉松的機器人,所以它的熱管理、耐久性,甚至是不是背著電腦去現場,這不是一個成熟體系。突然搞這樣一個比賽,對于很多不是主業讓機器人跑馬拉松的公司,就不太公平。
他大膽預測,如果明年再跑馬拉松,整體效果應該就會好很多,也不是行業一夜之間就進步了,就是大家更知道怎么準備而已,確實之前沒有機器人跑過。
機器人行業與自動駕駛行業,都需要有好的評價體系,有更好的評價體系,對于行業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還說,很多行業如果一個硬的東西還沒有到成熟,是軟不起來的。以特斯拉舉例,它是先造了一個好的智能汽車平臺,大家覺得這款車好才會去買單,絕大多數特斯拉的車主應該是覺得這款車開起來挺好,而不是因為它的輔助駕駛能力好去買單的。
有硬件才能打開開發軟件的機會,如果硬件不好軟件業務也會受到束縛,這應該是大多數行業要經歷的過程。這波機器人和機器狗的創業公司,更多的貢獻是做出了一個比之前更好的硬件,配合上軟件,最后才能把產品落地和交付。
采埃孚汪潤怡:將中國的創新技術帶到全球市場
采埃孚集團首席執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表示:“在全球汽車行業格局經歷深刻變革的當下,我們正在加速戰略轉型,推動全球出行變革。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浪潮中,我們憑借創新和加速發展,為上海車展帶來了底盤2.0、新開發的電驅增程系統等一系列頂尖技術和創新產品。”
采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亞太區運營總裁汪潤怡說:“采埃孚一直將中國視為核心戰略市場。我們扎根中國40多年,已經在中國建設了50多家工廠,5家研發中心,僅過去五年就投資近35億歐元。秉持‘在中國,為中國’和‘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理念,我們不僅實現了全球先進技術的本地化研發和量產,還將中國的創新技術帶到了全球市場。”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采埃孚在鞏固與國際整車廠傳統合作關系的同時,也在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在乘用車領域,來自中國客戶的新訂單比例逐年上升;在商用車和工業技術領域,目前大部分新訂單來自本土客戶。本地化戰略確保了采埃孚“與勝者同行”。
采埃孚在中國市場一直持續投資,僅過去兩年就在中國新建或擴建了 10 家工廠并新建了一個研發中心。
Aumovio馮賀飛:從集團公司到特定市場專業公司是趨勢
大陸集團在上海車展媒體日發布會上宣布拆分成兩個獨立公司,輪胎業務和康迪泰克業務屬于新大陸集團,另一部分成立獨立的新公司Aumovio。
Aumovio公司CEO馮賀飛(Philipp von Hirschheydt)發布會后與汽車商業評論獨家對話,他認為,從集團公司到專注于特定市場的專業公司是汽車供應商企業面對這輪變革時的必然選擇,拆分是大勢所趨。
“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快速反應、敏捷決策以及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應對能力至關重要。現在的世界,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發生。因此,企業必須具備迅速而精準地應對挑戰的能力。”
化整為零的公司業務更聚焦,匯報層級更少,決策鏈條更短,反應速度更快,執行效率更高。
馮賀飛還認為汽車行業的路徑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傳統汽車制造商是從底盤等硬件出發,逐步向軟件方向延伸。而現在的趨勢正好相反——企業往往從IT和軟件入手,再逐步建立整車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
“這意味著,大家不再只是尋找‘誰在造車’,而是更關注‘誰能整合軟硬件’。這是整個行業邁向更高創新性、更高響應速度的重要轉型。企業必須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加快研發節奏。我們認為,這一變革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極大提升了行業整體的競爭性——這一點已經非常明確。”
佛瑞亞馬啟元:創新,盡可能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上海車展上,全球汽車技術供應商FORVIA佛瑞亞集團展示了包括智·璨座艙、Skyline貫穿式顯示技術、新一代透明車門技術等9款全球首發展品,以及一系列前沿、由人工智能和軟件驅動的可持續創新產品組合和突破性技術。
佛瑞亞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啟元(Martin Fischer)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及技術領導者,在全球汽車行業轉型進程中占據核心地位。”
在回應中國發展計劃以及如何適應中國智能化快速發展的趨勢時,他表示,一方面佛瑞亞積極加強本土研發,另一方面也構建橋梁作用,利用自身全球能力,助力中國主機廠在海外的發展。這將是公司在中國很重要的一個戰略。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佛瑞亞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快速創新,一定要超越競爭對手來提升我們的創新速度、創新能力。所以我們在全球也在不斷地推動本土化創新,這個是我們回答的一個關鍵要素。”馬啟元說。
此外,他還表示,公司會不斷去強化自身的能力來降本,并盡可能提供和競爭對手不一樣的產品或業務模式,以保持競爭力。
德賽西威高大鵬:唯有“新范式”方能跨越產業發展鴻溝
德賽西威以“智新境,向遠大”為主題,正式對外發布全新發展戰略及使命、愿景;同時,代表未來AI出行趨勢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Smart Solution 3.0重磅亮相。
當前輔助駕駛技術快速發展,滲透率不斷提高,但產業發展仍舊面臨開發運營復雜、用戶體驗差、價值感知弱、上車慢、量產難等因素構成的巨大鴻溝。德賽西威董事長兼總裁高大鵬在表示,唯有“新范式”方能跨越產業發展鴻溝。
德賽西威首席執行官徐建給出了1-3年的“基本解”,即“一套架構+三大業務+三個承諾”,“一套架構”是覆蓋車路云一體化架構;“三大業務”代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智能網聯全新產品技術升級;“三個承諾”即科技承諾持續投入“全域”技術儲備,生態方面承諾多模式“全鏈”覆蓋,人文承諾將打造“全時”智慧出行體驗。
徐建強調,AI變量將進一步加速汽車智能化普及進程,德賽西威將保持量產一代、預研一代、儲備一代的節奏,不斷推出適配未來出行需求的創新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在“基本解”的基礎上,探索面向未來的“優化解”與“可能解”。
安波福楊曉明:以中國方案與本土朋友圈無縫合作
“以中國技術、中國人才、中國速度、中國成本、中國供應鏈,構建起全面、徹底、完整的中國方案,與本土‘朋友圈’無縫合作,持續推動智能電動汽車技術在中國的無界融合、進化與普及,用深度國產化的產品助力中國汽車征戰海外市場。” 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博士表示。
在安波福中國媒體技術交流會,以“軟件賦能 智行無界”為主題,楊曉明帶來5位公司技術大咖宣布,在中國瞄準自主可控縱深推進本土化戰略,首發多款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重磅本地化創新方案,以軟硬俱全的體系化能力深度賦能中國車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電動化進軍,同時帶動產業鏈共生共贏、攜手開拓海內外市場。
安波福中國在本次車展期間首次發布了一系列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的本地化創新方案。據統計,在2024年中國最暢銷20款車型中, 12款都搭載了安波福的產品,中國自主品牌成為占據壓倒優勢的營收來源。
楊曉明表示:“我們在本次車展上首發的眾多本地化方案彰顯了安波福對中國市場毫不動搖的信心和承諾,我們將始終如一地加速全面布局、軟硬兼修、攜手共進,深度賦能中國汽車產業。”
麥格納史蒂文·詹金斯:中國市場更具有前衛精神
在車展正式開始之前,麥格納于4月22日舉行了媒體圓桌會。在本次交流中,麥格納高管闡述了關于中國智能駕駛創新生態與歐美市場的差異及應對策略。
麥格納電子事業部技術戰略副總裁史蒂文·詹金斯(Steven Jenkins)分析指出,相較于歐美市場相對保守的技術導入節奏,中國汽車生態展現出更強的現代科技感知力和創新實踐效率。他認為,中國市場的“前衛精神”不僅體現在新技術落地速度上,更反映在對創新方案的系統性接納能力,這種特質要求跨國企業必須構建“在中國為中國,在全球為全球”的雙軌戰略。
麥格納電子事業部全球總裁比爾·斯奈德(Bill Snider)強調,在保持核心技術體系全球一致性的前提下,針對中國市場實施“雙加速”策略:一方面通過快速決策機制縮短技術導入周期,另一方面依托中國本土研發力量進行場景化適配。尤其在中國車企加速出海的背景下,斯奈德特別指出反向技術輸出的重要性——將中國市場驗證成熟的智能駕駛方案,伴隨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向海外市場滲透。
麥格納電子事業部中國區副總裁孫勝華則著重闡釋了本土化創新體系構建路徑。據其介紹,集團通過“充分授權+資源下沉”模式,在上海組建了300余人的ADAS專項研發團隊,并在全國范圍配置近3000名跨領域技術人才。
這種深度本土化的組織架構,使中國團隊在供應鏈管理、產品定義及制造工藝等環節擁有充分自主權,能夠開發出契合中國道路場景和用戶習慣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孫勝華特別強調,區別于傳統外資企業的技術移植模式,當前中國團隊已形成從需求洞察到產品落地的完整創新閉環能力。
舍弗勒馬迪斯·青克:為成為領先的專注驅動技術的科技公司做好了充分準備
本次參展是舍弗勒集團完成對緯湃科技合并后首次參加上海車展。舍弗勒集團動力系統與底盤事業群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Matthias Zink)表示,這次展示,憑借覆蓋所有類型驅動系統的解決方案,以及在底盤及車身領域的豐富產品組合,“我們將公司打造成為一家領先的專注驅動技術的科技公司做好了充分準備”。
“電氣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尤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突破40%,持續引領全球電氣化轉型。”舍弗勒集團電驅動事業群首席執行官陶斯樂表示,“我們模塊化、可拓展的解決方案,可以滿足客戶多樣化和快速增長的需求。”
目前,舍弗勒在中國擁有6個研發中心、17座工廠以及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
“回望過去三十年,舍弗勒在中國取得了積極的發展。”舍弗勒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張藝林博士表示,“我們始終堅定對中國市場和客戶的承諾,通過不斷拓展的產品組合和技術能力,攜手客戶共同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Unity張俊波:
車載游戲連接兩大萬億級產業
Unity中國CEO張俊波在上海車展上表示:“車載游戲將如同十年前的手機游戲一樣,徹底重塑產業格局,Unity車載游戲中心的使命就是連接汽車與游戲兩大萬億級產業,加速未來移動娛樂時代的到來。”
他認為,智能座艙將成為在電視、電腦、手機之后的第四大游戲場景,隨著智能座艙逐步升級,未來2-3年車載游戲賽道有望迎來爆發。
“當下,越來越多的新車產品上搭載了智能座艙,車內屏幕如三聯屏、后排屏都已被用戶作為重要的娛樂系統。隨著搭載智能座艙的汽車保有量不斷提升,車載游戲需求也會越來越高,Unity中國判斷2-3年該賽道將會迎來爆發。”
萊迪思徐宏來:汽車軟硬件關系不像
“Win Tel”(微軟+英特爾)
萊迪思亞太區總裁徐宏來指出,汽車軟硬件關系并不像“Win Tel”(微軟+英特爾)那樣簡單。
在汽車領域,軟件和硬件的協同發展有著其自身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汽車的使用場景多樣,從城市擁堵路況到高速公路行駛,從寒冷的極地到炎熱的沙漠,這要求軟硬件必須深度融合,共同應對各種復雜狀況,而不是像傳統的“Win Tel”模式那樣相對分離。并且,汽車行業的安全標準極高,無論是硬件故障還是軟件漏洞,都可能引發嚴重后果,這也決定了汽車軟硬件需要更為緊密和精細的配合。
他表示,目前,ECU架構(集成式/分布式)尚未成熟,但是隨著AI在汽車上的應用,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反應的問題,或者是解決延遲的問題,軟件在里面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他說:“軟件整個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一開始車企最初想硬件最大化、軟件差異化,現因成本壓力反復。低功耗和靈活性是機會,客戶需求差異大,反復中反而有優勢,在這樣的反復中反而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
安通林Miguel Mara?on Marquina:助力中國主機廠出海,價格不是問題
“(助力)中國主機廠出海,價格不是問題。”安通林CCBO首席集團業務官Miguel Mara?on Marquina表示:“隨著汽車發展,安通林不斷定義和突破產品線,我們相信,結合安通林75年的內飾經驗,能夠與中國的合作伙伴秉持著開放與創新,實現愿景與最終目標。”
根據官方介紹,目前,80%的主流車型搭載了安通林內飾;路面上1/3的車搭載了安通林技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安通林的全球戰略布局中意義重大——目前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中,有超過65%是來自中國本土客戶。
安通林堅信,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是大勢所趨,公司將憑借其全球布局和技術優勢,比如在東南亞有本土化工廠,可以持續支持中國車企走向世界。
紫光展銳黃宇寧:勝利不只屬于技術最快者,更屬于戰略最遠見者
4月24日,紫光展銳發布新一代旗艦級智能座艙芯片平臺A8880,斑馬智行與紫光展銳在前期戰略合作基礎上宣布,共建“芯片+OS”軟件基線,基于Banma Hypervisor推出支持Linux+Android應用生態的智能座艙方案。
紫光展銳執行副總裁、汽車產品線總經理黃宇寧表示,在半導體賽道的長跑中,勝利不只屬于技術最快者,更屬于戰略最遠見者。
智能汽車生命周期長于消費電子,同時具有消費電子屬性的信息娛樂系統快速發展,不斷升級迭代,致使已經使用3-5年的車機面臨硬件性能不足以支撐高階產品體驗的行業問題。
在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的當下,技術的快速迭代固然重要,但長遠的戰略眼光才是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的關鍵。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技術領先,而忽視了市場趨勢、產業生態的構建以及長期的研發投入規劃,企業很容易在市場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格陸博科技劉兆勇:ESC、GIBC(Onebox)和EMB并非相互替代而是會長期共存
在媒體問答專場環節,格陸博科技董事長劉兆勇博士介紹,如今,汽車研發模式發生變化,格陸博科技產品出廠時預留軟件升級接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談及出海,格陸博科技認為國內核心供應鏈的技術實力、產業化能力和質量保障能力在不斷提升,海外客戶也愿意與中國供應鏈合作。公司將滿足國外法律要求,逐步提高國產化率,服務全球市場。
對于未來發展趨勢,格陸博科技創始人劉兆勇博士表示,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GIBC(Onebox) 集成線控制動系統和EMB電控機械制動系統并非相互替代而是會長期共存。ESC已經在汽車安全領域發揮了多年的重要作用,Onebox集成度高,在體積、重量、成本上占優勢,EMB則代表著未來制動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同的技術適用于不同的車型、不同的市場需求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
在一些追求性價比和成熟技術的市場,ESC依然會是主流;而在追求高性能和新技術應用的高端車型上,Onebox和EMB會有更多的應用空間。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它們會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共同推動汽車制動技術的發展。
隨著智能輔助駕駛向更高等級升級,對底盤域控產品的需求也在加快,因為智能駕駛的發展對底盤系統的集成化、智能化以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集成、高算力、高安全性成為核心驅動力。
Elektrobit Christoph Herzig:AI讓汽車軟件開發更加高效先進
在車展期間,Elektrobit的領導團隊針對汽車行業的熱點話題,特別是軟件定義汽車、AI定義汽車等概念,分享了深刻的見解。
Elektrobit首席商務官兼董事總經理Christoph Herzig指出,Elektrobit的一系列解決方案,詮釋了開源和尖端技術如何重新定義從云端到車端的汽車軟件。Elektrobit為超過6億輛汽車的逾50億臺設備提供支持,這一龐大的數字背后,是Elektrobit的技術積累和對汽車軟件領域的持續投入。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Maria Anhalt強調,2025上海車展是SDV發展的關鍵時刻,Elektrobit的解決方案將助力汽車制造商打造更加智能、安全、可持續的出行方案。尤其是針對汽車商業評論提出的是AI定義汽車還是軟件定義汽車相關概念的問題。Elektrobit首席執行官Maria Anhalt認為,AI本質上屬于軟件范疇,是推動汽車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