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讀者留言說:“聽君一席話如聽君一席話,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下為什么動靜有常后剛柔斷矣?”我回復說:“一句話都不用,一個字就行:勢。這個意思啊,我下次的推送會專門發文章的。”今天就發一下,就是“動靜與剛柔(下)”。
這個意思還沒講完,接下來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時,還會繼續闡發,仍然是結合書法經驗的思考。不過,這要等下一次推送了。
剛結束的五一青浦書法營是寫《心經》,也是體《易》道。所以,今天的配圖用了一幅《心經》句子的立軸:“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易者一也:動靜與剛柔(下)
柯小剛(無竟寓)
《周易系辭傳》云:“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動靜”與“剛柔”的關系究竟如何?后文關于八卦的論述透露了消息。這也是《系辭傳》關于八卦的首次論述: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這段話中涉及的前幾卦都是講“動靜有常”,而最后兩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蘊含“剛柔斷矣”之意。何以見得?因為震雷、巽風、坎雨之鼓蕩,離火寒暑之消長,都是“動靜有常”之氣化,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是落實乾道于艮山及男性之剛、落實坤道于兌澤及女性之柔。
在震巽坎離等卦的氣化鼓蕩中,剛柔之質并不容易直接顯象出來。相比之下,“在地成形”的艮山之剛、兌澤之柔則是直接可感的。至于人道男女之剛柔,則更是“近取諸身”的切身感觸。剛柔是觸覺經驗,所以必須“在地成形”為山澤,或具身化為男女,才能切實可感。“成男”“成女”之“成”,亦暗示剛柔觸感的有形,而論述震巽坎離的“鼓”“潤”“運行”則都是變化不居的流行之象。
當然,無論在震巽坎離中,還是在艮兌中,以及在任何其他卦中,凡陽爻皆可稱剛,凡陰爻皆可謂柔。征諸《小象》,以剛柔稱爻,隨處可見。不過,這些都是剛柔概念確立之后的使用,而《系辭傳》所欲追本溯源者,卻是所有易理概念之所以形成的本原。
由乾坤而有動靜,由動靜而有剛柔,由剛柔而有晝夜,由晝夜而有幽明、陰陽,這是《系辭傳》構建易理概念的大致過程。就此過程而言,有先后本末;就其使用而言,則莫不可通。且陰陽雖為易理之核心話語,而《小象》以剛柔稱爻而絕少謂之陰爻陽爻者,正是因為“剛柔相摩”之動作直承乾坤翕辟之動靜,最能說明易卦之所以發生的過程,而陰陽則更多事后的靜觀,以視覺中心而便于理性體系之構建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關于八卦的論述中,本來最應首先談及的乾坤二卦甚至都沒有得到專門的論述,只是在最后引出艮兌二卦的表述中才被附帶提及。這意味著,乾坤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卦象,而是卦之所以為卦的本原。
所以,這里說的是“乾道”“坤道”之成男女,而不是乾坤之成男女。而且,艮兌二卦的卦名和山澤之形也沒有直接提及,而是隱含在人道男女的表述中。如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就高度濃縮了天地人三才的一貫之道,從氣化之元的乾坤,到在地成形的山澤,到人類性別的男女,直接融貫在一起。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從氣化整體的態勢和體道之人的本體感覺落實到有形之物的觸覺。所謂本體感覺就是身心整體的動、靜、時、空自覺,在易的層面就是天地氣化的整體動勢。“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說的就是“動靜有常”的本體氣化之變,而接下來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是在八卦中首次落實到剛柔觸覺的表述。
觸覺雖然發生于形質之物的相觸,但觸之為觸的本質卻在感通和引申。《系辭傳》云:“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基本發生方式可能就是“觸類而長之”。中國畫的“棲形感類”(宗炳《畫山水敘》)也是一種觸覺式的物象生發。
在書法的經驗中,尤其可以直接體會到“動靜”與“剛柔”、筆勢與線質觸感的關系。為了寫出剛勁點畫,并不需要加硬筆毫,而只須找到紙筆之間的觸感覺知,吃住紙,得筆順勢,振筆疾書,即可剛勁。相反,柔和的點畫則有賴紙筆觸感的輕柔和運筆動作的和緩,乃至節奏的休止或時間的留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