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6日電 (馬愛彬)5月初,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元臺村高標準農田內,10余臺北斗導航農機正開展精準作業,在網格化田塊間高效完成旋耕、播種、滴灌帶鋪設等聯合作業。
甘肅武威市民勤縣的高標準農田里,配備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正有序開展播種作業。(資料圖)張曉嬌 攝
“通過土地整理,打通了田塊間的溝渠路網,昔日小田變大田,村集體變身‘種植大戶’?!痹_村黨支部書記馬尚福近日接受采訪表示,這不僅實現了‘耕、種、管、收’一體化,還因減壟增地溢出了土地,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復種指數和產出效率。
馬尚福說,打破傳統田埂界限后,智能農機與規整田塊的協同效能顯著提升,日均播種效率同比提高60%,土壤墑情傳感器與智能水肥系統已同步啟用,為高質量完成萬畝玉米播種提供技術保障。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西北地區重要產糧基地,民勤縣曾和許多地區一樣,面臨耕地細碎零散、田塊分割的難題,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優勢。生產組織呈分散狀態,農戶各自經營,缺乏統一規劃與協調機制,農業生產的協同效應難以充分釋放。
此外,耕地碎片化嚴重制約機械化作業推進,大型農機在小塊田地難以高效作業,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極大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民勤縣高標準農田的耕種現場,農機轟鳴中呈現出一派井然有序的現代化農耕圖景。(資料圖)馬愛彬 攝
近年來,民勤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打破鎮村組行政區域界限,探索“碎地連成塊、小田變大田、經營權連片”的新路徑,采用“拆坎并埂連成塊、打破區劃連成片、基礎設施連成網”三大措施,“整鎮整村推進、集中連片打造”,建好管好高標準農田,將跑肥、跑水的低產田變成保肥、保水的高產穩產田,持續放大“1+1>2”的疊加效應,真正讓“糧地”變成“良田”,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同時,聚焦解決糧食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問題,全方位為農民提供涵蓋“種、管、收”全流程的技術支撐。大力發展以土地流轉和大田托管服務為核心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積極培育糧食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探索土地托管、訂單農業、分紅獎勵等模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升糧食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水平。
“連片整合的高標準農田正重塑荒漠農業版圖。”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說,通過“小田并大田”,系統激活了荒漠土地的發展潛能,使風沙侵蝕區蛻變為高產穩產田。
此外,土地集約化經營持續釋放生產效能,其規模化整合耕地資源與智慧化耕作技術結合的創新模式,為干旱地區探索出一條農業現代化新路徑,形成了可復制的沙區綜合治理樣本。
圖為民勤縣連片規整的高標準農田。(資料圖) 黃尖參 攝
談及下一步工作,陳芳表示,民勤縣將持續深化小田并大田的推進工作,進一步加大對集中經營的扶持力度,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機制,規范大田托管服務,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在土地規模經營中獲得更多實惠。
據了解,2019年至2025年,民勤縣新建高標準農田46.3萬畝、改造提升4萬畝,累計達到80.87萬畝。(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筱
審校:周旦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