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茍偉去世了。
如果你在2000年代初期追過選秀類節目,那么,我相信《我型我秀》的名字大概率還在你腦海中占據一定的位置。
作為中國內地綜藝選秀的起點之一,也是我們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音樂不只屬于央視和錄音棚,它也可以在一個個普通男孩的身上燃燒出星光。張杰、薛之謙、俞思遠、趙英俊等等,當然,還有茍偉。
但這個名字,這個我們或許記不那么牢的人,卻在5月6日這天,突然間被一條消息拉回到很多人的記憶里“茍偉走了,終年45歲”。
沒有什么“癌癥晚期頑強抗爭”的狗血敘事,沒有“躺在病床上揮手道別”的鏡頭語言,有的只是一個朋友曬出的飯局照片,還有聊天記錄的最后一句,“加油,直播。”
2004年,《我型我秀》橫空出世。這檔被后來的《快樂男聲》與《中國好聲音》所掩蓋的選秀鼻祖,其實給整個行業留下了很多原初級的影響力。這檔選秀節目更像一個音樂烏托邦,接納著那些既不“偶像”,也不“搖滾”的“灰色地帶”音樂人。
首屆《我型我秀》中,張杰奪得冠軍,茍偉奪得前四強,袁成杰是前八強。趙英俊是參賽選手,但因為超齡只參加了一輪比賽就退賽了。
2021年,43歲的趙英俊因病辭世,如今,45歲的茍偉也去世了。
茍偉不是那種臺前聚光燈下的天選之子。他沒有張杰那樣的“高音爆發力”,也不像趙英俊那樣有一張自帶戲劇感的臉,但他極具音樂才華。他是制作人,是編曲者,是用旋律為他人寫注腳的人。
而最被人記住的,莫過于他為張杰創作的那首《北斗星的愛》。
你可能不記得歌詞了,甚至不太記得旋律。但你大概率還記得那個畫面:當時復活賽上的張杰,臺上唱得幾乎要斷氣,背景是星空與水滴光影的交織,音樂極具穿透力,而那份力量正是來自幕后的茍偉。
張杰后來出道了,《北斗星的愛》成了他最早的一張名片。再后來,張杰首張專輯《第一張》里的多首歌曲,也都由茍偉親手制作。
但張杰在2007年轉投《快樂男聲》后逐漸走紅,而茍偉發展相對平淡,主要以幕后創作為主,兩人因事業軌跡不同逐漸疏遠。
茍偉退居幕后,用一種“我們哥倆一起贏”的方式守護著兄弟之間的承諾和舞臺。
直到2023年,他們依然合體參加了《時光音樂會》,再次唱響那首屬于青春記憶的歌。當年賽場上的一笑,如今在臺上再次對視的時候,竟有一種“時間終究敗給情誼”的錯覺。
去年7月,茍偉曬出和張偉的同框合照。
茍偉的去世讓外界大為震驚,因為他一個月前還在直播。他還在回應朋友的消息。他還看起來精神不錯,他還在唱歌。
這是一種熟悉的劇本,又一次上演:“看起來好好的,怎么說沒就沒了?”
從知情人爆料來看,茍偉是在5月6日下午兩點因窒息離世。一種說法是由抑郁癥引發的心肌梗死,另一種說法是直接因為嚴重的情緒問題導致的身體崩潰。
今年4月17日還在給朋友發消息,還在計劃未來。幾天前朋友才鼓勵他直播加油,幾天后卻只能在網絡上寫下,“你一定很孤獨吧。”
音樂人中,很多都沒活過45歲。
黃家駒、張雨生、鄧麗君、梅艷芳、陳百強、姚貝娜、阿桑等等,還有今年2月份因病去世的方大同。
他們沒有那種“少年成名終身鎂光”的命運,更多的是在中間掙扎著做自己:一邊要創作,一邊要在市場規則下堅持“作品”這兩個字的尊嚴。
在茍偉去世的消息傳出之后,很多張杰的粉絲都在他的社交賬號下留言:“他可能還不知道吧?”“希望他節哀。”
我們很難想象,下一次張杰唱《北斗星的愛》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情緒。舞臺上那個人少了,歌卻還在。
就像是茍偉的那位好友寫下的,“這是他送給我唯一一首歌,下輩子你多寫點歌送給我啊。”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還有機會,總以為“再等等”沒關系。可惜,人生從不照劇本走,下一場告別永遠不會提前通知。
茍偉走了,不光是音樂圈的一個名字消失了,更是我們青春時代某段旋律的斷章。從《我型我秀》開始,那些熟悉又遙遠的面孔正一個個離去,而我們也逐漸明白,“天妒英才”從來不是空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