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譯自西班牙《馬卡報》旗下的健康頻道
我們主要通過飲食來獲取蛋白質。提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肉類、魚類、雞蛋和乳制品。然而,還有不少 “隱藏選手”,像堅果、藜麥以及天貝等,它們的蛋白質含量同樣不容小覷。為此,我們特別請教了營養師,為大家深入解讀這些食物的獨特特性。
營養師、廚師兼教師拉克爾?弗里亞斯(Raquel Frías)介紹,蛋白質由氨基酸鏈構成,屬于大分子物質,在人體中肩負著眾多重要職責:
- 搭建身體結構:是肌肉、皮膚、骨骼、頭發等組織和器官的基礎組成部分,賦予細胞特定形態并提供支撐。
- 承擔運輸工作:借助血液和細胞膜,實現氧氣(如血紅蛋白攜帶氧氣)、脂質、營養物質等的輸送。
- 加速化學反應:作為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有效推動新陳代謝進程。
- 調節人體機能:在人體生長、代謝以及生殖等諸多功能的調節中發揮作用。
- 守護免疫系統:是抗體的關鍵組成,助力人體抵御病菌感染。
- 驅動肌肉運動:負責肌肉的收縮活動(由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主導)。
- 維持體內平衡:對維持體內 pH 值及其他體液的平衡貢獻力量。
- 提供能量補充:在必要情況下,能為身體供應能量,不過這并非蛋白質的主要功能。
蛋白質來源廣泛,主要分為動物性(肉類、魚類、雞蛋、牛奶等)和植物性(豆類、堅果、谷物等)兩大類。
人體需要多少蛋白質?
弗里亞斯指出,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量受年齡、性別、身體活動量和整體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
- 久坐人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建議是,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 0.8 克蛋白質。舉例來說,一位體重 70 千克的成年人,每日大概需要 56 克蛋白質。
- 運動愛好者:經常鍛煉,尤其是從事力量訓練的人,為滿足肌肉修復和生長需求,需要更多蛋白質。建議攝入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 1.2 至 1.7 克。
- 專業運動員:部分高水平運動員每天每千克體重對蛋白質的需求量,可能高達 2 克。
-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婦和哺乳期媽媽,為了保障胎兒正常發育以及母乳分泌,也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
- 老年人:為預防肌肉量流失,建議老年人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攝入量。
這位營養師提醒,很多人以為蛋白質僅來自肉類、魚類,或是運動員常吃的 “雞胸肉”。實際上,開拓那些不太常見的蛋白質來源,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質,好處多多:
- 營養全面升級:這類食物除了蛋白質,還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必需營養素,營養搭配更為全面。
- 降低患病風險:經常食用豆類、堅果、種子等食物,有助于降低心臟病的發病幾率。
- 踐行環保理念:相比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更小,有助于構建可持續的飲食模式。
- 豐富飲食體驗:將這些食物納入日常食譜,能為餐桌增添新口味、新口感,讓飲食變得更加均衡且富有樂趣。
- 瘦肉:像雞肉、火雞、牛肉,每 100 克大約含有 25 至 30 克蛋白質。
- 魚類:金槍魚、三文魚、鱈魚等,每 100 克約含 20 至 25 克蛋白質。
- 雞蛋:一個大雞蛋,蛋白質含量約為 6 克。
- 乳制品:不同乳制品蛋白質含量有差異,例如希臘酸奶,每 100 克大約含有 10 克蛋白質。
- 海鮮:蝦、龍蝦等,每 100 克約含 24 克蛋白質。
常見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 豆類:小扁豆、鷹嘴豆、菜豆等,每 100 克煮熟后,蛋白質含量大概在 7 至 10 克。
- 堅果和種子:以杏仁為例,每 100 克約含 21 克蛋白質,核桃、奇亞籽等同樣是優質植物蛋白源。
- 花生:每 100 克花生的蛋白質含量約為 21 克。
- 豆制品:每 100 克豆腐約含 8 克蛋白質,天貝的蛋白質含量更高,每 100 克約含 19 克。
- 藜麥:每 100 克藜麥中,蛋白質含量約為 15 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