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是一場價值馬拉松
作者:大鵬
編輯:李莉
風品:夢琪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餐飲業經營不易,能發展到相當規模、沖擊資本市場的更是鳳毛麟角。
4月15日,遇見小面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向“中式面館第一股”發起沖擊。信心可嘉,可能否如愿還要打個問號。起碼從一些行業頭部的股價看,板塊資本熱度并不討喜。2025開年以來,餐飲股普遍低迷,截止2025年5月7日,海倫司、呷哺呷哺股價累跌約30%,奈雪的茶更在兩個多月里縮水近半。
在此時間節點,遇見小面IPO注定不缺關切目光,實力底色如何、勝算多少、能搏個好估值么?招股書中又暗藏哪些價值與隱憂?
1
單店凈利、銷售額下降
門店擴張可是萬能藥?
一個好消息是,公司業績正走在增長快車道。
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營收從4.18億元提至11.5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6.2%;經調整凈利分別錄得-3497.00萬元、4697.80萬元、6388.80萬元。
同樣凌厲的,還有門店擴張。報告期內門店量從170家增至360家,截止4月15日遞表已達380家。較2023年凈增82家門店,2024年新開店達120家。要知道2021年公司門店僅100家。
考量在于,單店效益出現滑坡,2023年至2024年公司平均單店凈利從18.2萬元降到16.9萬元。追其原因,主動降價是一個考量。訂單平均消費額從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3年的34元,2024年進一步下探至32元。
對于客單價逐年下滑,遇見小面解釋稱,主要是主動降低菜品價格,為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用餐體驗,以吸引顧客及增加整體銷售額。
2022年至2024年,訂單量為1416萬單、2821萬單、4209萬單,2024年同比增長37.5%,GMV增長44.2%。
乍看,主動降價、控價保量確實有成效。不過若深入審視門店布局,或也有無奈與急迫。遇見下面門店主要集中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截至2024年末共有288家,約占總量的八成。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一線城市與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的差異在1-3個百分點,2024年差異擴大至3-5個百分點。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社零同比增長4.6%,北京和上海反降3.3%、1.1%。
本就競爭激烈,一線城市餐飲還面臨租金、人員等運營成本更高等現實壓力。為了留住消費者,遇見小面降價是必須之舉。但即便如此,仍難止疲態。據新浪證券,遇見小面單店日均銷售額縮水,2024年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單店日均銷售額約1.24萬元,同比減少12.1%;二線及以下城市約1.16萬元,同比減少8.1%,雙雙回落至2022年水平。整體單店日均銷售額錄得1.24萬元,較2023年降超10%,整體翻臺率也從3.8下降至3.7。
據招股書,遇見小面本次IPO募資用途為,拓展餐廳網絡、擴大地理覆蓋范圍及加深市場滲透;升級整個餐廳網絡的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及提高客戶忠誠度等。公司計劃是,未來三年新增440—530家門店,重點拓展華東、華中及海外市場。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門店擴張是一把雙刃劍。能一時快拉業績,是資本較青睞的成長故事,但也需警惕邊際效應、反噬影響,尤其在單店日均銷售額下降情況下,遇見小面需防范整體運營效率欠佳、現金流壓力增加,跌入規模陷阱。
不算多苛求,2022-2024年,遇見小面整體訂單平均消費額從36.1元減少至32.0元,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訂單平均消費額同比分別下滑5.3%、6.5%,呈擴大趨勢。但降價帶來的邊際效應卻有減弱表現,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訂單總數同比增幅從106.5%縮至47.1%,整體翻座率、同店銷售額也出現下降。
據新浪財經,遇見小面2021年3月簽訂的贖回權協議規定,若第七個周年日前未能上市,需按原發行價加7%年回報率及未派付股息,或原價150%加未派息總和回購。
換言之,此番上市遇見小面也有急迫感,而募資用途又關乎企業發展前景、投資者利益回報,多些謹慎審視、科學性必要性驗證總沒有錯。
2
負債率超89%、暴力裁員質疑
突擊分紅為哪般
除了區域因素,直營店為主的運營模式也有審視點。
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4年公司直營店收入占比均超80%,直營店是妥妥的公司基本盤。以2024年為例,直營收入達到10億元,其中堂食8.2億元、外賣1.8億元,特許經營收入(加盟收入)僅1.5億元。
2022年至2024年,直營餐廳平均單店年收入分別為303.37萬元、367.18萬元、358.78萬元,約為同期特許經營餐廳單店貨品及設備銷售平均收入的2.5倍。
只是成本端壓力不容忽視。據界面新聞,遇見小面在內地新開一家直營餐廳的前期開支預計70-90萬元之間。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原材料及耗材、員工和使用權折舊及其他租金相關成本占總營收比分別為87.1%、73.7%、73.7%。其中,原材料成本約占35%-40%,員工成本約占20%-25%,租金成本約占15%-20%。若疊加設備折舊、水電費用和其他經營費用,直營餐廳運營成本占總營收近乎達九成。
重壓背負下,降本成了改善盈利的一個抓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遇見小面共有1443名雇員,同比減少44.9%;委聘外包員工則增至3678名,約占員工總數71.8%。據新浪財經,就在遞表后第三天,遇見小面原公關總監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稱遭“暴力裁員”,尚未過試用期便接到一紙解雇通知書,工作期間承受巨大精神壓力。“孩子生病,人不在公司,一封郵件結束所有?”據長江商報,其稱裁員通知并未通過正常的職場渠道傳達給他本人,而是直接寄到了其家人處。
IPO敏感期出現“內訌”,自然不是好消息。孰是孰非,留給時間來作答。
能肯定的是,公司負債壓力不小。招股書顯示,直營模式下的遇見小面,餐廳租賃物業產生了高額租賃負債。2022年至2024年,租賃負債總額由4.39億元增至7.35億元,并且約65%的債務償還期在一年后但五年內。截至2025年2月28日,遇見小面一年內到期的租賃負債已攀升至2.01億元,約占流動負債47.3%。
據證券之星,公司總體流動負債由2022年2.2億元攀升至2024年4.9億元,而2024年流動資產僅2.48億元,流動比率低至0.51,低于1的行業安全臨界值,需警惕短期償債壓力。截至2024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達89.86%。
更玩味的是,財務承壓下的分紅動作。據長江商報,2025年3月IPO前夕,遇見小面突擊分紅1470萬元。約占2024年凈利潤23%。加上2023年派息1950萬元,公司累計現金分紅3420萬元。根據股權結構,創始人宋奇和蘇旭翔可以拿到約一半的分紅款。
一邊募資一邊分紅,到底缺不缺錢,募資合理性嚴謹性多少?相較分紅,多用些還債優化財務面是否更香呢?
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為租賃負債分別支付利息1660.00萬元、1907.40萬元、2708.30萬元,約占各期財務成本97.9%、98.7%、97.5%。期間公司支付租賃負債的本金和利息累計達4.38億元。截至2025年2月末,遇見小面手握現金僅有2791.3萬元。
往期看,遇見小面之所以能大舉擴張,離不開融資支撐。據證券之星不完全統計,自成立以來,公司已完成八輪融資,融資總額2億元左右。背后投資方包括百福控股、九毛九集團、碧桂園控股、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等知名機構或投資者。據新浪財經上市研究院。2021年6月,公司完成最后一筆B+輪融資,遇見小面彼時向媒體透露,本輪投后估值已增至30億元,與初始估值相比激增約225%。
然2021年后,受困疫情等因素影響,餐飲業風光不再,中式面館資本熱潮褪去,如五爺拌面15個月內裁撤了近600家門店、張拉拉在上海“大本營”的閉店率達44.6%。遇見小面的融資進程也按下暫停鍵,截至目前已近4年未獲新融資。疊加上述債務負擔,急需IPO資金“補血”就不足為奇。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認為,直營模式有利企業控制品牌形象、質量品控、長遠發展。但若體量擴張節奏過快、疊加市場環境變化,也容易導致運營成本高企、現金流吃緊、負債經營等隱患,如何做好兩者平衡術、真正行穩致遠是遇見小面的一道核心考題。
3
加盟擴張不利,罰單投訴煩惱
如何做好平衡術
客觀而言,遇見小面也有居安思危、努力補短板的一面。早在2019年,便向下沉市場開放加盟,只是總體擴張進程較慢,目前收入的貢獻占比并不高。截至2023年末只開出69家特許經營餐廳,一半位于二線及以下城市。
2024年3月公司公告稱,將面向國內新一線城市和部分海外城市,以及高校、交通樞紐等渠道,拓展“區域特許經營”和“渠道特許經營”模式。擴容雄心信心肉眼可見,然2024年公司特許經營餐廳僅新增19家,同比下降20.8%,另有7家轉為直營或直接關閉。全年特許經營管理收入占總營收比約13.2%,而2022年、2023年為19.3%、16.0%。兜兜轉轉五年時間,加盟擴張的成績單有多拿得出手呢?
即便如此,遇見小面仍懷揣著擴容信心,2025年至2027年計劃在內地、中國香港及海外新增120-150家、150-180家及170-200家直營及特許經營餐廳。
或許,先夯實品控風控根基更迫切些。2024年11月,北京東城區市監局發布開展餐飲業食品安全大檢查發現問題的處置通報(2024年11月第2期),通報顯示,遇見小面東城東直門分公司存在未保持食品經營場所環境整潔的問題。
北京消協公眾號通報顯示,2024年6月10日—2024年6月24日,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持續開展餐飲食品安全大檢查工作,對海淀區32家餐飲門店進行了依法查處。其中,遇見小面赫然在列。
據證券市場紅周刊,在食安及品控方面,遇見小面表示所有雇員均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尤其與食安相關的詳細及嚴格的法規。不過也坦承隨著業務擴大,由于餐廳業務的勞動力密集性質,其可能難以確保所有餐廳的餐飲體驗都始終如一地高品質。
瀏覽黑貓投訴,截至2025年5月19日,遇見小面相關累計投訴24起。整體數量真心不算多,可質疑主要集中在衛生管理不善、食物中發現異物、餐食不潔、服務水平低等較敏感問題上。
客觀而言,用戶千人千面、人人滿意并不現實。上述處罰有滯后性、不代表當下情形,上述投訴也或存偏頗片面處。然而食安無小事、品控大于天,市場從不缺選擇、競爭加劇讓從業者的試錯空間愈發窄小。對于志在上市、快速擴張中的遇見小面,如何把好速度與質量、扎牢品控籬笆以行穩致遠,是一道嚴肅思考題。
4
三駕馬車與做好做精
能否查漏補缺
當然,正視問題挑戰的同時,作為“高學歷創業”、10年磨劍的遇見小面,也有價值擔當、實力打底的一面。
2014年,第一家“遇見小面”在廣州市體育東橫街開業,宋奇、蘇旭翔、羅燕靈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的創業夢正式開啟。
據參考消息,為規范品牌形象,提高運營效率,遇見小面為菜品研發、采購供應鏈、餐廳營運、市場營銷、品控等環節開發出一套完整且高效的管理體系,對直營和特許經營門店均實行總部集中化管理,簡化餐廳運營程序。
同時,還通過數智化系統為管理體系賦能,如AI視覺品控系統的應用,有效減少運營過程中對個人經驗及判斷的依賴,提高管理效能、標準化水平。從而實現餐廳環境一致到服務質量一致再到菜品品質一致的品牌形象。
與傳統面館品牌固守商圈或社區不同,遇見小面主打全時段、全場景、全人群,多元經營模式形成了特色競爭壁壘。服務時段上,遇見小面擁有近50家24小時營業的門店,從早餐至夜宵,全方位滿足顧客需求。2024年5月,遇見小面在香港開出首店,截至2025年4月,已在香港開出六家門店。
總體來說,下沉低線市場、探索海外市場、加大特許經營模式,成為遇見小面未來發展的“三駕馬車”。2025年3月,在“2025中國大消費年度盛典”上,遇見小面斬獲“2025福布斯大消費年度價值品牌”與“2025沙利文大消費年度影響力連鎖品牌”。
還是那句話,餐飲業在我們身邊無時不在,但做大做強者鳳毛麟角。遇見小面能夠做到上述影響力難能可貴。但所謂大浪淘沙不進則退,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難度挑戰自知。
說到根本,自身背負債務壓力、贖回權協議,外界競爭壓力加大,遇見小面此番IPO也是背水一戰、做大做強時不我待。但能否如愿,打鐵還需自身硬。好生意貴在做好做精,除了仰望資本星空,沉下心來補短板、練內功或更為重要。
本文為首財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