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的雞
曾幾何時,由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高發,讓人們開始對雞蛋的營養價值產生了懷疑,民間開始流傳諸如“吃雞蛋會升高膽固醇”之類的說法。這些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從有關雞蛋的眾多傳言中,擇取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逐個進行剖析。
第一個、吃雞蛋(蛋制品)會升高膽固醇嗎?
人體內的膽固醇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外源性膽固醇,即吃進來的膽固醇,比如動物脂肪、內臟、蛋黃等;另一種是肝臟生產出來的。外源性膽固醇攝入過多時,肝臟生產的膽固醇就會自動下調;反過來,當外源性膽固醇很少時,為了不讓人體缺少膽固醇,肝臟生產的膽固醇就會增多。一般來說,外源性膽固醇占的比例不到30%,肝臟生產的膽固醇占70-80%。
因此,雞蛋中的膽固醇并不會對血液中的膽固醇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吃素人群中、很多人不吃雞蛋;但是,這些人血脂中的膽固醇含量高的、也為數不少。
這個說法也曾經困惑過毛主席。在1975年5月3日召開在京政治局委員會議上,毛主席講了一段很生動的話:“教育界、新聞界、文化藝術界,還有好多了,還有醫學界,外國人放個屁都是香的。害得我兩年不能吃雞蛋,因為蘇聯人發表了一篇文章,說里面有膽固醇。后來又一篇文章說膽固醇不要緊,又說可以吃啦。月亮也是外國的好,不要看低教條主義。”(《黨史博覽》2003年第10期,文章名:“文革”中毛澤東提出“三要三不要”內情)
第二個、柴雞蛋VS雞場蛋
柴雞蛋也叫土雞蛋、草雞蛋、笨雞蛋,是指農家放養的雞下的雞蛋;山區放養雞下的蛋,叫山雞蛋。與柴雞相對的是,養雞場圈養雞下的蛋叫雞場蛋或者洋雞蛋。
在超市里,柴雞蛋和雞場蛋是以不同的價格、分開銷售的。很多人喜歡買柴雞蛋,認為柴雞蛋口感好、營養更豐富。事實如何呢?
放養雞正在下蛋
1、先說口感。實際上,雞蛋的口感與雞的飼料有很大關系,如果飼料中的脂肪多,那么雞蛋吃起來就會有油油的口感,吃起來很香;若飼料中的脂肪少,雞蛋的口感就會相對差一些。
2、再說雞蛋的營養。有人對于這個問題曾經專門做過實驗,結論就是:雞場蛋只在脂肪和鐵含量上低于柴雞蛋,在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含量上都高于柴雞蛋,所以柴雞蛋和雞場蛋在營養方面應該是各有千秋、相差不多。
柴雞蛋和雞場蛋的營養差異,主要也是因為進食不同。同樣是雞場蛋,不同的養雞場、使用不同飼料喂養出來的雞,所下的蛋在營養成分上也不會完全相同。
第三個、紅皮蛋VS白皮蛋
雞蛋有紅皮的和白皮的,曾有一段時間,紅皮蛋的價格賣得比白皮蛋貴。那時大家認為:紅皮蛋的含鈣量更高一些。還有人認為:紅皮雞蛋都是柴雞蛋,和白皮雞蛋的營養價值不一樣。
這些說法其實都不靠譜。雞蛋皮(殼)其實是一個表象的東西;養雞場只要在雞的飼料中,添加一些物質,就能讓雞蛋殼顏色變紅。這種物質叫卵殼卟啉。卵殼卟啉對雞蛋的內部成分不會有任何影響。所以,不要根據蛋殼顏色判斷雞蛋營養,更不能認為紅殼蛋就是柴雞蛋。
第四個、初生蛋VS普通蛋
初生蛋也叫“開窩蛋”或者“初產蛋”,據說每只初產蛋雞平均要積蓄3~9天的營養才能產下一枚小小的初產蛋,因而蛋白質、卵磷脂、氨基酸等營養含量的比例較普通雞蛋高,被有些人稱為“聰明雞蛋”。
但專業人士認為這里有認識誤區:
首先,初產蛋并不是一只雞生的第一個蛋,而是一個階段內產的蛋,是雞在生長期130天至160天內(開產后前30—60天)所產的蛋;
然后,初生蛋與母雞30周齡后下的蛋除重量上有差別外,營養價值上沒有什么明顯差異。盡管細究起來,初生蛋的營養物質比例相對稍高,但普通雞蛋的體積往往更大,吃一個初生蛋和一個普通雞蛋、攝入的營養物質在量上是沒差別的。
在國外,初生蛋個頭較小,每個只有約40g;因為份量不達標,在國外是不允許出售的。只有母雞長到30周齡左右,雞蛋重約60~65克,才達到了出售標準。
第五個、溏心雞蛋VS茶葉蛋
溏心蛋指雞蛋沒有完全熟透,蛋黃處于流質狀態;據稱,溏心蛋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雞蛋里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吃雞蛋的最佳方法。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首先,溏心雞蛋的蛋黃和接觸蛋黃的蛋清部分還是生的,人體對于生的雞蛋吸收不好。生雞蛋蛋清中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前者能與生物素在腸道內結合,影響生物素吸收;食后可引起食欲不振、全身無力、毛發脫落、皮膚發黃、肌肉疼痛等癥狀。后者能抑制蛋白酶活力,妨礙蛋白質吸收。
溏心雞蛋
其次,雞蛋容易感染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被污染的雞蛋煮成溏心或半生、達不到完全殺菌的溫度(71℃)、食后對人體有害。
所以,雞蛋不能煮的太生了、要熟透再吃;當然,也不能煮的時間過長、煮得太老。車站、地鐵口賣的茶葉蛋,長時間反復加熱,蛋白質里的半胱氨酸可分解產生硫化氫,硫化氫與蛋黃中的鐵結合形成硫化鐵。黑色的硫化鐵不僅影響食欲,還影響蛋白質和鐵吸收。
第六個、高鈣蛋補鈣靠譜嗎?
雞蛋的品種越來越豐富。除了雞場蛋、柴雞蛋外,還出現了生態雞蛋、有機雞蛋,甚至還有鐵、鋅強化雞蛋、高鈣雞蛋等。毋庸置疑,無論什么名字的雞蛋,都是通過改良雞的飼料實現的;那么,吃了高鈣飼料的母雞,它下的蛋真的可以補充人體的鈣嗎?
首先,吃高鈣飼料的雞下的蛋含鈣量確實高。但是,到底高多少?和普通雞蛋的鈣含量,是不是有本質的區別?另外,這些高鈣雞蛋中的鈣能被人體完全吸收嗎?這都是問題。事實是,到目前為止,人體補鈣的途徑還不依靠雞蛋,仍然主要依靠牛奶。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吃再多的高鈣蛋、也不如喝一袋牛奶攝入的鈣多!那些所謂的強化雞蛋,還有其他一些名字看起來很誘人的雞蛋,大多只是營銷的噱頭而已。
第七個、新鮮的雞蛋味道好些
各位看官肯定知道這個實驗吧:將一只新鮮的雞蛋放進一個盛滿水的碗中,它立刻沉底了;再換上一只陳雞蛋,它卻能浮起來,原因在于它有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氣腔。
食品檢測部門通常也是通過測量氣腔(氣室)的體積大小來判別雞蛋新鮮程度的。可是,您要知道,并非所有帶小氣腔的雞蛋都是新鮮的……因為雞蛋“專業人士”掌握了通過調節雞蛋碼放的位置、倉儲環境里的溫度及濕度,就可以成功地獲得小氣腔的方法。
雞蛋的結構
判別雞蛋新鮮與否,靠譜的辦法是:敲開生雞蛋時,新鮮雞蛋的蛋黃會被一層透明有力的薄膜包著、鼓出明顯的圓拱形;如果是陳雞蛋,蛋清則四處流散、不成形,蛋黃平癟地趴著、且很快就破散。
新鮮雞蛋吃起來會更美味嗎?其實也不盡然。在一次農業展覽會上,參觀者們受邀品嘗煮熟的雞蛋,并被要求回答哪只雞蛋味道最好。他們事先并不知道,這些雞蛋分別被放了3天、14天以及21天。
三萬名品嘗者參與了活動,最后結論是:絕大多數人認為,14天的味道最好,其次是放置3天的,最后是21天的“高齡”雞蛋。
第八個、雞蛋多放幾天,營養會流失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儲存時間久了,雞蛋里的營養成分確有散失。有人做過研究:在0℃的狀態下保存雞蛋一個月后,其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等沒有什么變化,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也沒有影響;但維生素B2、煙酸和葉酸分別有14%、17%和16%的損失,脂類成分也略有不同。
據悉,歐盟對于雞蛋的保存、銷售時間就有限制,最遲銷售期限是21天;雞蛋最佳食用期限是產蛋后的28天。
第九個、通過蛋黃顏色可以識別出柴雞蛋
蛋黃的顏色取決于飼料中含有的類胡蘿卜素。這是種含黃、紅兩種顏色的有機色素,不僅在玉米、胡蘿卜、柿子椒中有,青草里也有。有人注意到:農家放養的柴雞下的蛋,冬天時蛋黃是淺黃色,到夏天則變成金黃色。原因是什么呢?
原來,在冬天,母雞吃的主要是麥皮、米糠等糧食的邊角料;這些五谷雜糧大雜燴中,只含少量類胡蘿卜素,因此母雞下的蛋、蛋黃都是淺黃色的。到了夏天,母雞可以自由地到綠色田野里去找食兒,然后下的蛋蛋黃便是金黃色、甚至紅棕色了。
蛋黃的顏色
金黃色和紅棕色的區別在于,柴雞吃的多是蔬菜、水果,還是螞蚱、金龜子;如果是后者,那么蛋黃的顏色就可能發紅。雞場蛋就不這樣了,場主略施小計就可改變蛋黃顏色。比如,金黃色玉米含有金黃色色素,紅色柿子椒含有紅色色素;喂雞時控制雞所攝入的飼料,即可控制蛋黃的顏色。
天然原料有個缺點,就是色素的含量和質量不穩定。所以,雞場為了保險,干脆直接往飼料里添加人工合成的類胡蘿卜素;這樣,就可以讓蛋黃獲得期望的金黃色,并且還可以無論冬夏顏色都保持一致。
復合飼料也可能會出問題。蛋黃的紅黃兩種色素如果沒有調和均勻,就可能在煮熟的雞蛋中看到雙色蛋黃;如果顏色搭配比例不對,可能會讓蛋黃的顏色成灰綠色的、就像壞了一樣!
養雞場調制蛋黃顏色并不是個很容易的事情。除了色素,還有其他要素要一起考慮;比如母雞生了疾病、或生存條件(有沒有自然光線)發生了改變,也都會影響蛋黃的顏色。
最后的總結
雞蛋能夠提供給人們更多的蛋白質、卵磷脂、葉黃素等營養;這已經近乎完美了。所以,我們就不要再指望雞蛋給我們承擔更多的補鈣、補鐵、補鋅的責任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不管怎么樣改變母雞的飼養條件,它們產出的的雞蛋從營養價值上來看,仍然是幾乎沒有區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