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很多人在商超或是大型商場購物時,總是把食品保質期當成“安全倒計時”,認為只要在保質期內就絕對安全,過期一秒就馬上有毒?這種觀念其實害了很多人,讓人誤解極深。
食品的保質期其實各國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如歐盟,保質期是在指定儲存條件下,食品能保持安全和預期特性的最短期限。日本保質期則稱為“賞味期限”,指食品風味最佳的截止時間,過期后未必變質。
而中國保質期則是根據(j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在標明的儲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簡單地說,保質期是生產商在實驗室模擬理想環(huán)境(如恒溫、避光)下測試出的“品質承諾期”。但現(xiàn)實中,食物的溫度波動、開封后接觸空氣、甚至陽光照射,都可能讓變質速度加快。這個還是要看貯存條件是不是符合生產商實驗室模擬出來環(huán)境來參考決定的。
導致食品變質的一般有四種情況:1、微生物是看不見的食物殺手,如一盒冷藏酸奶,保質期21天,但如果你頻繁開關冰箱導致溫度升到10℃,乳酸菌活性下降,雜菌可能在第15天就超標。如果你發(fā)現(xiàn)脹袋、發(fā)霉、酸臭味這些征兆出現(xiàn)在這盒酸奶,那這盒酸奶就不適宜食用了;
2、氧化反應主要體現(xiàn)在油脂類物質,如一包堅果標注保質期12個月,但如果開封后沒密封,3個月后油脂氧化產生的哈喇味,其實是致癌物醛酮類化合物的味道。像油炸食品、堅果、臘肉這些一定開封后盡快食用:
3、水分遷移,餅干受潮變軟,水分活度超過0.6(霉菌生長的臨界值),即使離保質期還有1個月,也可能滋生黃曲霉毒素。干貨、奶粉等這類食品貯藏不當,吸潮就可以導致結塊,口感變差;
4、酶與化學反應,這個是食物的自我毀滅過程,如切開的蘋果變黑,這個就是多酚氧化酶作用,鮮肉冷凍3個月后出現(xiàn)“凍傷味”就是脂肪酶分解脂肪。這些變化不一定有害,但會降低營養(yǎng)和口感。
在面對過期食品時,不妨多問幾句:它是否嚴格按標簽條件儲存?包裝是否完好無損?外觀氣味有無異常?因此,要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去謹慎辨別,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之道。
2025年:第13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