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凌晨,印軍計劃趁我軍不備發動突然進攻,以實現占領我方西藏地區大面積領土的計劃。沒想到的是,我軍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在印軍發動進攻的同時,我軍得到消息,同步實施反擊計劃。
在我軍實施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第二天,中國政府向全世界發布聲明:中國軍隊在自衛反擊作戰中不再受“麥克馬洪線”的約束。在發布聲明的同時,我軍派出3個團的兵力直撲西藏邊境軍事重鎮——達旺地區。
當時印軍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達到20000多人,在中印邊境東段地區部署16000人,在中印邊境的西段地區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多人。
為制衡印軍,我軍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了近20000人的部隊,以154團、155團、157團組成藏字419部隊,配合第11師的5000多人的部隊駐扎在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附近,以第4師各部隊駐扎在康西瓦指揮部附近。
按戰斗部署,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在第一階段的作戰中主要負責指揮克節朗、達旺方向。1962年10月20日戰斗開始后,我軍派出提前部署好的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分多個方向對印軍陣地發動進攻,在短時間內突破印軍外圍防線。22日,我方政府向全世界發布聲明:中國軍隊在自衛反擊作戰中不再受“麥克馬洪線”的約束。
發布聲明后,解放軍11師師長余致泉率領下轄的步兵第32團(欠1營,配屬步兵第31團1營)、步兵第33團(欠1營,配屬步兵第31團2營),配合藏字419部隊和山南軍分區下屬部隊約1個團的兵力從扯冬地區越過“麥克馬洪線”,轉向東南作戰,拿下達旺。
當時我軍剛剛結束在克節朗地區作戰,第11師第33團的任務是震懾棒山口、達旺地區的印軍,保障克節朗方向的我軍參戰部隊的側后安全,戰斗結束后第33團仍駐扎于錯那地區。第11師32團主要作為預備隊,接受西藏軍區前指的直接命令,第2營歸藏字419部隊指揮,作為藏字419部隊的預備隊使用,其余主力營仍歸西藏軍區前指直接指揮。
在克節朗戰役中,由于藏字419主攻部隊的進攻速度太快,為了不錯失戰斗良機,作為預備隊的第11師32團2營加入了作戰序列。在戰斗中,第11師32團2營在扯冬地區東側,策應山南軍分區步兵第2團1連、3連,向扯果布陣地上的印軍據點展開進攻,并順勢拿下邦崗丁的印軍據點。
接到中央“越過‘麥克馬洪線’,轉向東南作戰,拿下達旺”的命令后,第11師32團2營同藏字419部隊的第155團、第157團向達旺地區進攻前進。印軍步兵第7旅在克節朗地區部署的部隊已基本被我軍消滅殆盡。
達旺地區是藏南門隅地區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印軍占領門隅地區后,以達旺為戰略基地,在這里發展、構建軍事據點。達旺地區的地形在總體上呈現北高南低的趨勢,平均海拔約2900米。在達旺地區內部,灌木、竹林密布,隱蔽條件非常好,屬于易守難攻之地。
另外,由達旺向東南經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還有一條公路直接通向印度的提斯浦爾。印軍第4師師長尼·普拉沙德將達旺地區稱為“4師生命攸關的陣地”,他們在這里已經經營了10多年時間,不僅修建了小型的軍用機場,還有各種配套的軍事設施。
我軍當然清楚達旺地區在中印邊境地區的重要性,這里不僅是印軍侵占邦拉山口、冬門拉地區的后方基地,還可以北上支援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作戰,為入侵“麥克馬洪線”的印軍右翼陣地提供安全保障。不拿下這里,印軍很可能會在后續作戰中發起反撲,重新占領克節朗,并對我軍后續作戰形成阻攔。
正是在這樣的考量下,我軍當時才會派出3個團的兵力向達旺地區發動進攻。在前往達旺地區的穿插路上,我軍克服了高山、峽谷、密林等天然障礙,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穿插任務緊,我軍戰士當時吃了不少苦。
根據參與達旺作戰的老兵譚正清回憶:“我們步兵當時把全部衣服都脫完了,因為溫度高,部隊穿插全是跑步,還會出汗,全部脫完了以后,身上就只剩下水壺里的水、子彈、槍和噴火器了,一直跑了70多公里。”
在從克節朗地區向達旺地區穿插的途中有多座山需要翻越,再加上印軍在中印邊境地區已經駐扎多年時間,幾乎在這一片區域內都部署了零散兵力,所以我軍在穿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邊進攻一邊前進。
1962年10月22日,第11師第33團在措那集合完畢后,從克節朗側后方直插達旺,傍晚時分向西山口發起攻擊。當時負責在達旺地區作戰的3個團基本上只用了1天時間就全部抵達達旺地區外圍。
1962年10月23日,藏字419部隊在永邦橋粉碎印軍阻擊,占領了永邦橋。經簡單休整后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路向達旺急進。與此同時,第11師32團、33團也在急行軍,到24日早上7時,第11師第32團和山南軍分區部隊已在冬門拉地區集結完畢。第11師第33團也于23日抵達亭山口地區。
各部隊抵達預定作戰位置后,達旺戰役正式打響。我軍的作戰計劃是以第11師第33團直插達旺東南地區,并攻占東新橋,切斷敵人退路,同時阻擊印軍增援。口子封起來后,第32團和藏字419部隊就可以安心在“口袋”里清剿敵人了。
由于我軍是一邊進攻一邊向達旺地區追擊前進的,所以達旺地區的印軍提前知道了我軍進攻的消息。自進入達旺地區后,我軍3個團基本上都是追著印軍打,印軍在前面跑,我們在后面追。達旺地區基本上都為山地地形,作戰時基本一直在上山、下山。
第11師第33團的任務是攻占東新橋,切斷印軍的逃跑路線。根據參戰老兵孫瑞峰回憶:“5點多鐘的時候我們接到命令往山下走,當時天還沒亮,就摸黑走,可能動了有一個多小時吧,結果到了原始森林里邊了,到原始森林以后結果沒路了。”
達旺地區地形復雜,開發較少,地圖標注不明確,再加上我們是摸黑行軍,部隊迷路的情況時有發生。第11師第33團的戰士們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沿著異常陡峭的山間鋸齒路在黑暗中摸索著下山。
軍第33團先頭部隊摸黑沖到東新橋附近地區時,全都傻眼了,情況和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原來,駐扎在東新橋的印軍第18野戰炮兵連的工兵分隊在我軍靠近東新橋時就已經得到了消息,提前撤退了。在印軍撤退時(逃跑),印度炮兵第4旅旅長卡爾揚·辛格準將下達命令:點燃預先準備好的炸藥。三哥他們把東新橋炸毀了。
橋壞了,但我軍不確定印軍增援部隊是否會從其他地方突破進入增援,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到達河對岸,在對岸設立據點。
沒有橋怎么到河對岸呢?老兵孫瑞峰回憶:
“在這樣的情況下,達旺河水就是路,聽見河水聲音,就往河水里奔就完了。有不少地方河岸都是很高的,戰士們又看不見高不高,只知道前面是河,就開始沿著河往下跳,劈里啪啦像滾土豆子一樣下去了,摔了一晚上到天快亮了,人也都沖到達旺河邊了。天亮后戰士們都是你看我我看你,衣服掛的棉襖都沒棉花了,臉上和頭上都摔的鼻青臉腫,還有的掉了胳膊,有的一瘸一拐,全像傷兵一樣。再一看河水,我的老天爺,像瀑布一樣,沒有橋根本過不去。”
參戰老兵邊志杰回憶:
“河不太寬,但河里面都是石頭,水的落差太大,流的太急,人家印軍原先有個獨行橋,但人家在跑之前把橋給炸了。”戰士們就這樣在達旺河里被沖了一晚上,也沒有到達河對岸。”
得知第33團準備渡過達旺河追擊向西山口地區潰逃的印軍的消息后,我軍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下達了“停止追擊,暫不過達旺河”的命令。盡管當時33團團長田啟元看到部隊一直無法渡河心里很是著急,但他和戰士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渡河都沒有成功。接到上級命令后,只好放棄渡河追擊的想法。
無法渡河追擊,田啟元遂命令部隊原路返回。原來,駐扎在達旺地區的印軍部隊在我軍部隊多路進攻的情況下,心生畏懼,大部隊在1962年10月23日、24日間就已經逃往了達旺河以南、西山口一帶。我軍西藏軍區前指所屬各部隊恰好就是這個時間進入達旺地區的,我軍所殲滅的敵人正是印軍撤退部隊中收尾的一部分。
在達旺地區穿插時,我軍雖然傷亡較少,但也有一些。第11師第33團參戰老兵孫瑞峰和戰友們放棄渡河陸續回到營地的時候,就發現8連副排長不見了,后來才知道,在前一天夜里,8連副排長王志英一腳踩空,滾下懸崖昏了過去。
在克節朗、達旺地區的戰斗中,我軍共擊斃印軍832人,俘虜印軍1065人,繳獲各種炮75門,機槍122挺,各種槍1104支,直升飛機3架,自身犧牲151人,受傷334人。
達旺一戰結束后,我軍便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戰斗,于1962年10月24日向印度政府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各參戰部隊進入休整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