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的到來,
我省氣溫逐漸升高,
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長最旺盛的時期。
蘑菇味道雖然鮮美,
但可能隱藏著致命危險!
廣東省已知的毒蘑菇種類超過100多種
那么,你能分辯出來嗎?
不要輕信不科學的辨別方法
謬傳1:“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外觀和毒性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長得艷麗的橙蓋鵝膏菌,是食用菌。而在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為它無毒。
謬傳2:“與銀器、大蒜、米飯反應變黑色的蘑菇有毒”
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大蒜等發生反應。
謬傳3:“受傷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部分蘑菇如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會變為藍綠色,并出現乳汁,但卻是食用菇。
謬傳4:“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蘑菇有毒”
著名的毒菌----豹斑毒傘就常常被蛞蝓攝食,并且不少毒蘑菇也會生蛆。
一旦誤食毒蘑菇,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及時就醫。當出現不適癥狀,無論一同食用過同種蘑菇的同伴是否發病,都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就醫,如癥狀較重,則立即呼叫救護車送院治療。
2、催吐??上茸屨`食者服用大量溫鹽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刺激咽部,促使嘔吐,以減少毒素吸收。如中毒者出現昏迷,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
3、保留蘑菇樣品。食用過的剩余蘑菇,應留存檢驗,以便醫生查明中毒原因。
對消費者的提示
1、不要采食不認識、來源不明的菌類
2、選擇證照齊全、正規的商超和市場購買
3、加工烹調時要炒熟煮透,切忌涼拌生吃
4、吃蘑菇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會與酒發生反應,引起中毒
5、不要輕信所謂的“民間偏方”分辯野生菌
對食品經營者的提示
各類食品經營者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切實做到不采摘、不銷售、不加工野生蘑菇。對可食用的蘑菇、藥食同源食材等要選擇可靠供貨渠道,加工前嚴格挑選,避免外觀相似的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蓬江區衛生健康局、蓬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