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子宮”到學術誠信危機
2025年5月,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
該論文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護士霍某于2017年發表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上,聲稱研究對象為80例子宮肌瘤患者,其中對照組包括27名男性和13名女性,觀察組包括28名男性和12名女性。然而,即使不是醫護人員,普通人只要稍有常識,都知道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特有的良性腫瘤,男性不可能患此病,這一“男女不分”的數據錯誤令人瞠目結舌。
事件曝光后,網友進一步挖掘,發現類似荒謬論文并非個例。《中國醫藥指南》等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提及男性患者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產后出血、宮頸癌等女性特有疾病,甚至有前列腺相關論文將女性列為研究對象。
5月5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布聲明,確認涉事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對霍某給予記過處分、降級處理,并取消其五年內晉級資格。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承認審稿流程漏洞,辭退相關編輯并承諾整改。
這些論文的常識性錯誤暴露了醫學學術領域的嚴重問題。中國知網檢索顯示,類似“男女不分”的論文數量驚人,涉及子宮腺肌瘤、羊水栓塞等疾病,凸顯學術出版亂象的普遍性。事件不僅引發公眾對醫學研究可信度的質疑,更將學術灰色產業鏈和職稱評價制度的弊端推至聚光燈下。
那么,這些看似非常常識、低級的錯誤,是怎么發生在一向以高知、嚴肅、嚴謹著稱的醫學界的呢?
科研壓力與學術灰色產業
在中國醫療體系中,醫生和護士面臨雙重壓力:繁重的臨床工作與嚴格的科研要求。
中國患者眾多,臨床工作忙碌自不必說,而醫護人員的職稱晉升、績效考核通常要求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尤其是核心期刊論文。據報道,約70%的醫務人員表示,職稱評審的論文要求是其職業生涯中的主要壓力來源。對于臨床醫生和護士而言,日常工作已占據大量時間,科研訓練不足、資源有限的他們往往難以產出高質量論文。
這種高壓環境下為學術灰色產業提供了滋生土壤,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1、論文代寫工廠。網上線下,“論文代寫”“包發SCI”“一個月出刊”等宣傳并不難找。據調查,論文代寫市場規模已達數十億元,涉及從本科生到高級職稱人員的各類需求。沒有科研經驗、沒人帶或沒時間精力的醫護人員,無法產出論文,又必須靠論文才能晉升,只能購買現成論文,或提供粗糙數據交由“工廠”編撰。
而“論文工廠”的寫手并非相關領域的人員,往往缺乏真實研究基礎,只能從網絡抄襲、拼接或使用軟件生成偽數據,或照著模板套內容,甚至運用p圖、湊病例、隨意捏造數據等各種方式造假,因此很容易出現不符合醫學規律的內容,甚至如“男性子宮”“男性卵巢囊腫”“男性羊水栓塞”等極其荒謬錯誤。只不過其他學科由于專業性比較強,謬誤不容易被非醫學人士發現罷了。
2、低質量醫學
期。這些期刊發行量極低,只有幾百、幾十本,基本沒有人會購買和閱讀,它們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版面費”,即投稿者只需要付一定費用,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購買版面,即可在該期刊上刊登文章。部分醫務人員為應對考核,傾向于選擇低質量期刊發表論文。期刊既獲得收入,投稿者也能完成發文需求。但這些期刊由于是“給錢辦事”,往往缺乏嚴格的同行評審,編輯對論文內容疏于核查,甚至看都不看、審都不審,因此數據、結論十分荒謬,仍會被刊登出來。
3、論文中介。論文中介充當的是“掮客”角色,連接醫務人員、論文工廠和期刊,提供從選題到發表的“一條龍服務”。中介通過與期刊編輯建立長期合作,保證論文通過率。據悉,代寫中介的收費標準根據期刊級別和發表速度浮動,核心期刊論文代寫費用可高達5萬元。中介還提供“數據定制”服務,偽造實驗數據以滿足期刊要求。
4、降重技術支持。為規避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如知網AMLC),某些機構開發了“改重”“降重”技術,通過同義詞替換、句式變換降低查重率。部分機構甚至提供“定制查重報告”,幫助客戶通過單位審查。
這些灰色產業的盛行,導致大量低質量論文充斥學術圈,不僅侵蝕了學術誠信,還讓醫學研究淪為形式主義的工具,偏離了服務患者、推動科學的初衷,嚴重損害醫學研究的公信力。錯誤的醫學研究結論可能誤導臨床實踐,可能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醫療事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科學評價醫護,必須打破“唯論文”論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醫生的核心價值在于治病救人而非論文產出。當前職稱評價體系過度依賴論文和科研項目,忽視臨床貢獻,亟需全面改革。
事實上,醫生能力應以診療效果、患者滿意度和同行評價為主要依據。可通過量化指標評估,如手術成功率、誤診率、患者康復率等。此外,引入患者反饋機制,結合問卷調查和隨訪數據,綜合衡量醫生的服務質量。例如,美國醫療機構常用“醫院消費者評估醫療保健提供者和系統”調查評估醫生表現,國內可借鑒類似模式。
對于臨床醫生和護士,應取消或大幅降低論文發表的硬性要求,鼓勵其將精力投入患者服務??蒲腥蝿湛筛嘟唤o專職研究人員,避免“全民科研”的形式主義。2024年,國家衛健委已試點改革職稱評審,部分省市允許臨床醫生以病例分析或技術報告替代論文,值得在全國推廣。
同時,建立綜合評價機制,將臨床工作量、教學貢獻、繼續教育參與度、團隊協作能力等納入考核范疇。例如,可量化醫生的門診量、手術例數、帶教學生數量等,全面反映其職業貢獻。同時,引入同行評議機制,由資深醫生對候選人的專業能力進行匿名評價,避免單一指標的偏頗。
對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零容忍”,完善期刊審稿流程,推廣雙盲評審和公開數據制度。監管部門應加大對論文代寫產業鏈的打擊力度,關閉非法代寫網站,追究中介和期刊的法律責任。同時,推廣科研誠信教育,將學術規范納入醫學院校課程和繼續教育體系,提升醫務人員的學術素養。
另外,醫生能力評價不應局限于一次性職稱評審,而應引入動態考核機制,定期評估其臨床表現和職業發展。例如,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生再認證制度,要求醫生每5年接受一次綜合評估,包括臨床技能、倫理規范和繼續教育情況。
“男性子宮”事件雖以荒誕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卻深刻揭示了醫學學術領域的系統性問題。科研壓力、灰色產業鏈和畸形評價體系的合謀,不僅損害了學術尊嚴,更動搖了公眾對醫療行業的信任。未來,醫學界需要以患者為中心,讓醫務人員從論文的桎梏中解脫,真正以精湛醫術和人文關懷服務社會,才能回歸其救死扶傷的初心,學術研究才能成為推動人類健康進步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