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做過一項研究。
結果顯示:人腦海中每天會產生1.2萬到6萬個念頭。
數量之多,令人咋舌,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控制不住這些想法。
那你有沒有好奇,大腦是怎么運作的?
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當你目光投向圖片的一刻,你能迅速判斷出:
這位女士頭發是黑色的,而且她正在生氣。
以上想法,發生在幾秒之內,毫不費力,順其自然。
那我再問你:17×24等于多少?
腦子是不是忽然卡殼了?
然后盯著算式,開始計算,有的人甚至還打開了計算器。
幾分鐘后,總算得出答案:418。
以上兩種情況,對應兩種典型的思維模式——快思考與慢思考。
而人類大腦的所有活動,無外乎這兩種方式。
這一偉大的發現,源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他從科學角度,對大腦活動進行了深入探討。
書中,他將快思考,定義為無意識的、快速的、不費力的思考;
將慢思考,定義為理性的、邏輯的、復雜的,又十分耗能的思考。
丹尼爾認為,單憑某一種思考模式,都不足以應對狀況百出的生活。
只有快慢結合,我們才能擁有不怕任何事的頂級思維。
1
凡事憑直覺
你將滑入平庸的深淵
在書里,作者先講了一個故事,頗為有趣。
某天,他和幾個數學系的高才生共進午餐。
席間他觀察到,有人忙著聊天,有人在玩手機。
這時,他忽然提出一個問題: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 問球多少錢?”
學生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10美分。
其實答案是5美分,只要列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求得。
但在場的高才生們,無一人愿意思考一下,就隨口一說。
更令丹尼爾詫異的是,這些學霸們竟自己承認:我知道很可能答錯,但就是不想算。
他們忙著社交,玩耍,吃飯,沒人愿意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問題。
“這些人,太看重眼下的享受,覺得思考沒用,就盡量避免思考。”
簡單的問題如此應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更是得過且過。
徹底地“隨心而活”,的確很快樂,卻也會為人生埋下無數隱患。
在書里,還講了一位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是位有著十幾年投資經驗的理財經理。
他年入百萬,是絕對的社會精英。
但就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丹尼爾得知朋友因為投資失敗,中年返貧了。
這事,還得從朋友參加福特公司的車展說起。
車展上,福特當時推出的越野車“霸氣逼人”,非常對朋友的胃口。
他越看越喜歡,一高興就買下了福特公司上千萬的股票。
但實際情況,明明是福特的股價持續下跌,前景黯淡。
丹尼爾十分不解:就算普通人,都知道先看看行情再出手。
他就此詢問朋友,誰承想朋友說:我喜歡福特的汽車,喜歡持有其股票的快感。
可結果就是,他為了這份快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丹尼爾說:這就是典型的“直覺思維”,凡事只跟感覺走。
他在書里感慨道,快思考模式,往往趁我們不注意,導致難以挽回的損失。
這就是直覺思維的“可怕之處”。
凡事憑直覺,重感受,人最終都順著懶散的人性,滑入平庸的深淵。
明知道想出絕好的方案,能得到領導器重,可就是不想動那個腦子。
于是一天天渾水摸魚,十年八年過去了,事業上仍毫無起色;
明知道做事前,仔細籌謀一番,成功的勝算大,但也是嫌麻煩懶得想。
結果就是,渾渾噩噩半輩子,做什么什么不行,人也越活越頹廢。
“快思考”,按書里的說法,類似汽車的“自動駕駛”。
一放松警惕,它就放飛自我,讓你不知不覺地墮落下去。
2
只知慢思考
你會被自己的思緒壓垮
快思考讓人墮落,那慢思考就一勞永逸嗎?
作者在書里,分享過自己慢思考的切身體會。
在伯克利定居時,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山里散步。
他隨心所欲地走,思緒也似山間的蒲公英,自由飄蕩。
然而,開始研究思考的快與慢之后,他忽然意識到:
如此散漫地走步,太浪費時間了,腦子也得不到鍛煉。
于是他決定,以后散步的時候要進行深度思考。
比如,邊走邊構思論文提綱,邊走邊制定理財規劃……
結果,沒幾天,他就受不了了。
因為,慢思考,實在是太消耗人了。
只要一旦開始認真地想事情,他就不自覺就緊張起來。
在書里,他就很感慨:
“強迫自己每時每刻都思考,這是一種殘忍的自我控制。”
他將這種過度思考,視為“自我損耗”。
其實,就是我們這幾年常說的內耗。
當你用絕對的邏輯去思索所有事,思緒就會沒完沒了。
比如,同事小趙,今天沒和我打招呼。
事實很可能是他沒看見你,但如果展開細致的“慢思考”。
你就會在心里犯嘀咕: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他?
接著就會想,如果和他鬧掰,工作就不好開展了呀!工作進展不順,績效獎金怕是要落空。沒錢的話,這日子可怎么過啊……
想著想著,甚至會覺得生活已經完蛋了。
而生活,可不僅僅只有一件“小趙不打招呼”的事。
如果全都打破砂鍋問到底,不等你想明白,精力早已經被耗盡。
在書里,作者還指出:
慢思考,耗時且低效,只有刻意回避它,才不至于把事搞砸。
他舉了個例子,出自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的講述。
一支消防隊,去一戶人家的廚房滅火。
他們剛剛打開廚房水管,就聽見指揮官大喊:全部撤離!馬上!
就在大伙撤出后幾秒內,只聽得“轟”的一聲,整個廚房爆炸了。
所有人都心有余悸,紛紛問指揮官:您是怎么知道要爆炸的?
指揮官說:當時來不及多想,只是憑直覺而已。
加里·克萊因就這件事,與作者討論:
如果指揮官,在現場慢慢思考,再進行決策,那這群人怕是兇多吉少。
作者也完全認同:深度思考,也要瞅準情況,并非萬無一失。
我有個很明顯的感觸,就是生活里一些事,是不值得多想的。
越想越亂,越想越拿不定主意,到最后輕則陷入內耗,重則錯失良機。
生活本來是井井有條,可你一多想,就成了一地雞毛。
這世上最不劃算的事,就是浪費自己的腦力,去做過多無意義的思考。
3
快慢結合
才是解決任何事的頂級思維
書里,有個比方。
雪天開車,路上打滑。
直覺率先告訴你“快點,踩剎車”,但幾秒鐘后,理性告訴你“這種情況,千萬別剎車!”
用作者的話說,最頂級的思維就是——直覺發現問題,理性出面解決。
作者在書中,分享過自己一次出書的經歷。
當年,他帶領團隊,為一家高校撰寫一本心理書籍。
開始后不久,他召開研討會,讓大伙預測出書進度,最終得到的結論是,兩年內就能搞定。
一聽這個結果,作者頗受鼓舞,但心里還是有點忐忑。
他說不清為什么,就是覺得出書這事,沒這么簡單。
于是,他找來朋友唐納德,一位統計學教授。
經過與唐納德的交流,他準備重新測算寫書進度,不久后,他們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
與這個高校合作,有40%的概率會失敗,即便能成功,這本書的出版也得6年以上。
因為過往的資料顯示,這家高校的決策時常朝令夕改,中途毀約的情況不在少數。
而且,重新測算時,作者發現大伙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其實這本書沒那么好寫。
一時間,作者難以接受這個結果,心里泛起一股抵觸。
他本想放棄,但理性再次跑出來告訴他:這份工作有意義,堅持下去或許還有希望。
就這樣,在“快慢思考”的指引下,作者最終在8年后完成了這項工作。
書里說,人的思考過程,是復雜而微妙的。
我們的大腦,并沒有明確的區域,來對應快思考慢思考。
碰到事情,人往往是一會靠感覺,一會靠理性。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你怎么駕馭這兩種思考模式。
要利用直覺的敏銳,也要有理性的克制,及時提醒自己一句,慎重一點。
很多書友,看完《思考,快與慢》之后,都大受啟發。
其中有段分享,很有意義。
一位書友說:以前逛超市買洗發水,看哪個品牌眼熟就選哪個。
但看完這本書后,明白所謂的“眼熟”,也是一種直覺印象。
于是再買東西,她不會憑直覺,而是貨比三家,看看性價比,以及客戶反饋。
這些,都是快思考與慢思考,在生活中的“現身說法”。
快思考,就像一架敏銳的探測器,讓你第一時間捕捉到感興趣的信息。
而注意力稍一逗留,腦子就要開啟慢思考模式,別讓自己跟著感覺跑了。
去探索事情之間的邏輯,得出理性又客觀的結論,還要兼顧自己的感受。
書中提到,有意識地去駕馭大腦,做決策也不是多難的事。
尊重直覺,又不忘保持清醒,人便能從容應對任何事。
回到開頭的問題。
17×24,果真是418嗎?
看到這個答案,你是不是也不假思索地認為對,然后繼續看文章。
畢竟,直覺告訴你,此處完全可以忽略。
但是熟練運用快思考與慢思考的人,就會在關鍵問題時,保持懷疑。
然后計算出答案:17×24=408。
是的,沒錯,前面我是故意寫錯答案,方便你檢驗自己。
生活中,在做重大決策前,兩種思維模式,好似你的得力助手。
快思考,讓你捕捉生活里的蛛絲馬跡;慢思考,讓你順藤摸瓜解決問題。
丹尼爾的這本書,一直被譽為思考界的“圣經”。
它在揭露大腦運行規律的同時,也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模式。
他在書中強調:一定要勤用大腦。
這點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多思考”。
而是鍛煉自己,把握好思考的節奏。
該快時快,該慢時慢,凡事從容應對,便能游刃有余解決任何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