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作者 | 張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天,眾多年輕的面孔齊聚月輪。學院讓我代表教師發言,誠惶誠恐!
其實,我很害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畢業典禮,充滿離情別意,我不大受得了。開學典禮,太過正式,對我也是一種拘束。我想,我代表不了誰,只能代表自己。下面我通過幾個故事,談談此刻的感受。
有一種幸福叫做“在之江讀書”
每個初到之江的人,都會被這里的美景所顛倒。這里綠葉紛披,遠離喧囂,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凈土。
上個學期,我開了一門合同法方面的選修課,居然有一位工科的同學(浙大工程師學院的工程碩士)也選修了這門課,之前我從未碰到這樣的情況。據他說,之所以選這門課,就是因為上課在之江校區。他對之江的傲嬌早有耳聞,對之江的美景欽慕已久。這門課聽不聽得懂,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將來他可以驕傲地說“我也在之江讀過書”!
在座的各位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可以自由出沒于秦望、月輪,可以在之江詩意地棲息,既可以涵養性靈,又可以研習法學,豈不是比這位工科的同學更幸運?所以,諸位能夠到美麗的之江來讀書,真的是有福了。
之江,美在自然、美在人文
個人有個習慣,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想方設法地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和人文。之江的十年生活,正常教學工作之外,品讀之江的歷史,挖掘之江的人物,幾乎成為我的副業。杭州,有所謂西湖十景;而這里卻有著所謂之江十二景,即錢塘江,六和塔,情人橋,秦望頂,雙龍瀑,上清池,小桃源,臨江亭,健美谷,培園小筑,佩韋齋和小盤谷。
自然景觀的美,看多了也就麻木了。相同的景致,經過文人生花妙筆的點染,便會趣味悠長,成為掌故佳話。
之大中文系主任、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曾寫過一首詩,吟詠情人巷的風致:“情人橋接情人巷,情人巷里春路長。兩行參天樹競綠,一徑襲人花爭芳。春日融融春風暖,粉蝶蹁躚紫燕翔。早起兒童何所事?也自徘徊在路旁。不看粉蝶穿花舞,不聽雙燕語畫梁。昨夜苔階霜似雪,誰留屐印一雙雙?”
之江的美,人所共知。但是,如果沒有粉蝶和紫燕,沒有徘徊的兒童和情侶的屐印,那自然的景致除了綠色還是綠色。夏先生的情思化作優美的詩行,讓“無情”的自然,轉化為利樂“有情”的世界,更讓人纏綿悱惻。這就是人文之美!
馬爾濟教授的大愛無疆
我不想扮演人生導師,去談論什么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實在是太不相同,難以一律。諸位來這里求學之目的,想必也不盡相同。
盡管如此,我想,年輕的諸位,讓我們“愛在這里”總是可以的吧!“昨夜苔階霜似雪,誰留屐印一雙雙”。讓之江一串串愛的鞋印里,也留下你們熱情的那一雙。希望大家在這里學會愛,收獲愛,培養和擴展自己愛的能力。
是的,愛是一種能力,愛是一種情懷,愛是一種擔當,愛是一種責任,愛也是一種信仰!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恐怕是難以成就一番事業的。
馬爾濟教授就是一位有大愛的人。美國長老會在浙江辦學,一路走來,由寧波的崇信義塾,經由杭州皮市巷、大塔兒巷的育英書院,最終成長為之江文理學院。學院的教員人數很少,也極不穩定。但是其中有一位教授,即馬爾濟教授,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國長老會海外差會教派遣來華的教員,多是由傳教士兼任的,無非是通過舉辦教育而傳播福音。與此不同,馬爾濟教授是最有科學訓練和科學視野的一位教授。他住在這座山上的別墅里,收集了非常多的植物標本。日本人占領杭州期間,之江學院成了駐杭日軍的憲兵司令部。馬爾濟教授精心制作的標本統統被毀于一旦。他本人在1942年被日本人關進集中營,后被遣返回國。馬爾濟教授人在美國,心系之江學院。他不畏艱險,歷經千辛萬苦,從南美乘船到南非,從都班乘船到印度,飛越高山抵昆明,然后坐車一路顛簸,在1944年復活節前到達福建邵武。此時,之大在邵武的辦學已經要結束了,行將遷往貴州花溪。一個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邵武,為的是什么?這就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這就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大愛”。沒有愛是成就不了大事業的!
同樣的大愛、大悲愿,也體現在弘一法師身上。離此地不遠的虎跑,是李叔同先生辟谷乃至后來出家的地方。他的家世那么好,事業那么順遂,才華那么出眾,為什么要出家?因為有大愛,有大悲愿,他要振興南山律宗。弘一法師自己也說人生有不同的境界,如同不同的樓層一般。他要自覺覺人,就是要更上層樓,更有進境。
馬爾濟教授,弘一大師,都是有大愛的人。每個人學習知識有快有慢,有多有少,有深有淺,但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生活得充實而有溫情。
像太虛大師一樣“閉關”
在座的各位,在浙大一定要學會愛。愛之江的美景,愛之江的小貓,愛自己的肉身,更重要的是有責任將自己的靈魂塑造得美好而有趣,為此要愛真理、愛智慧。
追求真理和智慧,并不容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管你們此來是為了什么,我認為,接下來的幾年正是你們一生當中“閉關”的時期。
“閉關”是佛家語。很多大德高僧都有閉關的經歷。1914年秋至1917年秋,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三年,關房在錫麟禪院樓上。八月間到普陀,預備要看的佛經、經論,竟然裝了十余件箱籠。正是這樣摒絕世務,一心誦經,使得其佛學造詣更為精進。
如果不拘出家在家,泯滅僧俗的差別,諸位到之江來附學用功,這里雖不是佛家寺廟,但也是絕佳的“閉關”圣地。
大家應當時刻牢記,在之江的三年五載,可能正是你們人生當中僅余的、也是絕好的集中學習的機會。將來,馬齒徒增,人事日藩,再想有大把的時間來讀書學習,實在是太奢侈的要求。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能夠把握好這段“閉關”的時期,十年面壁圖破壁,立定了未來職業發展的根基,才會有破繭而出的那一天。當你們達到人生巔峰的時候,再回望來路,之江一定會是你們揮之不去的最深刻的青春記憶!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真理愛智慧,總是同愛讀書愛思考分不開的。說到讀書,不同的人讀書可能有境界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時期,讀書的境界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我在三十九歲生日的日記里,把自己讀書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為別人而讀書。從小學以訖大學畢業,基本上是讀課本,主要是為家長讀的。不排除個人的爭強好勝,不甘人后的心理從中作祟。第二個階段是一多半為自己而讀書。讀研的時候,鄭智化的《水手》里有一句歌詞擊中了我,“不要用微不足道的成績騙自己”。我們讀書考高分,哄得父母開心,自己得意,但凡事不求甚解,這樣真的好嗎?從那以后,我的觀念發生轉變。但從教后,還是要備課講課,“讀書半為稻粱謀”。雖然竭力將知識化為自己的血液,但這樣的讀書畢竟是為了職業上的需要,是為了養家糊口,所以總歸是心有未洽。第三個階段,從三十九歲以來,我盡量為自己而讀書,從心所欲,絕不拿讀書做敲門磚,以干祿位。這樣讀書才真能虛心平和,沉潛涵泳,收獲自然也最大。只有到了這個階段,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這可能就是古人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讀書的境界和做學問的境界大抵相通。做學問也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宋詞,說古之成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首先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其次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衆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種境界,無非是執著于學問,登高望遠,了解來路與去向,尋找路徑。第二種境界,便強調知之不如好之。愛學問如同愛佳麗,賢賢易色,甘愿付出,無怨無悔。第三種境界,則是尋顏回樂處。反復的摸索、品味,雖簞食瓢飲,華發早生,回也不改其樂,忽然一天,豁然開朗,由漸修而頓悟了。
我不是要求每位同學都一定要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但如果在之江的“閉關”修練,能夠讓大家去求真務實,為趨向于這種學問乃至人生的境界打下堅實的基礎,這還是可以追求的吧。
幸運的人兒,在美侖美奐的之江,傾盡所有的愛,去成就你們自己吧!
謝謝大家。
法寶新AI系列產品
智能寫作
智能問答
模擬法庭
法寶來合同
法寶合規
責任編輯 | 吳曉婧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