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紅場上無數蘇軍冒著大雪接受了斯大林的檢閱。
這是一場極為悲壯的閱兵儀式,當時的德軍戰線已推進至莫斯科近郊百公里之內,紅場上集結的隊伍立刻就要奔赴前線。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因為我們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面對一路高歌猛進的德軍,蘇聯軍民一心,在莫斯科打了一場漂亮的保衛戰。
反觀德軍,在莫斯科冬日的嚴寒下死傷無數,無法戰勝的神話就此破滅。
這就不禁令人心生疑惑:莫斯科的冬天難熬,德軍為什么不想辦法取暖呢?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希特勒及其手下對蘇聯實力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估算,并為此做出萬全準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的確按計劃取得了幾場勝利。
因此他們也將曾經的作戰經驗套入蘇聯,認為只要將一個國家的幾支大軍進行圍殲,這個國家就會失去反抗能力,最終只能乖乖投降。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蘇聯社會主義體制的龐大凝聚力。
被打沒了十幾個師,蘇軍轉眼間就能重新組建起十幾個師。
于是蘇軍盡管在德軍的閃電戰攻勢下節節敗退,軍隊的有生力量卻越打越多。
蘇聯士兵的身后有伙夫,有農民,有工人,無數人民響應蘇聯政府的號召,竭盡所能給德軍制造麻煩。
面對打不盡殺不死的蘇聯軍隊,德軍只能被迫投入更多兵力對其進行壓制,但這也正合了蘇軍的心意。
蘇聯領土具有極深的戰略縱深,與國土狹小,精銳主力被敵方全殲就難以整備只能投降的法國不同。
蘇軍擁有足夠廣闊的空間與德軍拉扯周旋,久而久之,德軍的進攻戰線就被拉得超乎指揮人員想象的長。
地區兵力部署薄弱,無法組織起統一有效的單點攻擊,這大大違背了德軍進攻戰術的初衷。
原本擰成一股繩的德軍被迫散成滿天星,只能各自在冰天雪地中掙扎求生。
一批又一批沖上前線的士兵被嚴寒吞噬,得到支援或補給的希望卻極其渺茫。
曾有人戲稱:上帝一定是俄國人,因為他令莫斯科的冬天提前降臨,熄滅了德軍一舉拿下蘇聯的熊熊野心。
但蘇軍并非完全依靠極端自然天氣帶來的運氣取勝。
1941年的夏天,蘇軍就開始為冬季戰斗做準備。
執行堅壁清野戰略,加強防御工事搭建,對士兵進行應對嚴寒條件的作戰訓練。
當然,德軍不是傻子。
盡管因戰略失誤,導致原本計劃在冬季到來前結束的戰事,拖延到了入冬時分,可裝備精良的德軍依然不可小覷。
而蘇軍更不是傻子,他們早在后撤時就想好了解決辦法——堅壁清野。
于是,冒著嚴寒大雪踏上蘇聯國土的德軍徹底傻眼。
舉目望去一片白茫茫,沒有一粒米、一棵樹,連橋梁也被撤退時的蘇軍下令炸毀。
一切可能為德軍所用的東西都被摧毀殆盡,追擊到此的德軍一無所獲,只能繼續向前。
然而,莫斯科提前近一個月到來的冬季,打得德軍叫苦連天。
他們沒有過冬的棉衣,連武器都被零下40度的氣溫凍住,一身精良的裝備都成了廢鐵,卻連一支能點起來取暖的火柴都搜刮不到。
蘇軍的堅壁清野戰略執行得極其徹底,在莫斯科西北地區,他們將數十萬噸糧食付之一炬;
在鄂木斯克,他們將一座規模可觀的軍火庫完全炸毀;在羅斯托夫,甚至連一只活著的牲畜都沒有留下……
要論在這時受到最大損失的是哪里,就不得不提起第聶伯河水電站。
從19世紀起,沙俄就試圖在第聶伯河上建起大壩控制水流。
這個愿望直到1927年才由蘇聯實現,第聶伯河水電站項目在這一年正式啟動。
為了建設大壩,蘇聯幾乎傾舉國之力,最終落成的水電站也為蘇聯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
可以說,蘇聯人對第聶伯河大壩的感情,和中國人對三峽大壩的感情是一樣的。
可就是這座蘇聯人民的驕傲,在嚴酷的堅壁清野戰略下也未能幸免。
蘇軍先將水電站內全部機械裝置破壞,再運來20多噸炸藥,將整座大壩炸開一條175米長的豁口。
這場毫無預警的破壞行動給蘇聯軍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下游洪流暴發,無數平民被淹;后續部隊被洪水阻隔難以撤離,最終被德軍俘虜。
至此,這座曾被蘇聯人視為掌上明珠的傳奇水電站,徹底淪為一片廢墟。
在這樣徹底地封殺下,德軍的前線補給幾乎形同虛設。
許多士兵被凍僵肢體留下殘疾,陣地外更是有一片接一片的德軍在雪地下失去呼吸。
原本一往無前的軍事怪獸被迫放緩腳步,深陷在莫斯科泥濘的郊外洼地中。
對多次靠著閃電戰一舉拿下勝利的德國軍隊而言,進入消耗戰對他們的打擊十分致命。
惡劣環境導致隊伍減員,后方還時不時遭受蘇聯農民游擊隊的騷擾,于是德軍迫不得已改變戰略,放棄了對莫斯科市區的進攻。
古德里安的戰前預言在此刻得到應驗,蘇聯國土廣袤,擅長突襲作戰的德軍在經過長途奔襲后精力大減,抵達莫斯科已是強弩之末。
反觀蘇軍,即使堅壁清野戰略也對蘇聯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憑借著莫斯科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蘇軍的后勤補給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兩軍對壘,一方的實力正在緩慢下降,而另一方卻贏得喘息之機,那么最終會是哪一方勝出,結果一目了然。
這些周密的準備工作,在后期戰爭中無一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德軍在蘇德戰爭中大敗而歸,除了運氣因素,還有最致命的指揮失誤。
首當其沖的就是希特勒的重大決策失誤,他拒絕了古德里安的建議,堅持先占領基輔再出兵莫斯科,這對蘇軍而言正是一個絕佳的整備機會。
等耽誤了時間的德軍集結起來開往莫斯科,已經到了秋雨綿綿的季節。
泥濘的土路讓德軍裝甲師備受煎熬,直到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抵達莫斯科近郊,驟降20度的氣溫又給德軍來了當頭一棒。
此時再面對蘇軍無情的堅壁清野戰略,德國軍隊幾乎走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被多輪消耗的德軍逐漸暴露出自身的虛弱,然而這時再收縮陣形轉入防御已經晚了,蘇軍瞄準機會,正式發動對德國軍隊的大反攻。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令出動上萬臺經過改造能夠在低溫下啟動的坦克,浩浩蕩蕩拉開反擊戰的帷幕。
在整場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以付出百萬傷亡為代價成功奪回國土逼退德軍,德軍傷亡50萬,兩國的直接損失達到了1:2的恐怖差距。
但莫斯科保衛戰成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局勢變換的重大轉折。
蘇聯的勝利讓全世界遭受侵略的國家看到希望,紛紛舉起武器加入反法西斯的隊伍中,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抗擊法西斯的勝利信心。
那么,在你們看來,蘇聯的犧牲值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