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之前大家旅游都是享受的,但是現在更多年輕人旅游,都是出門拍照打卡的,看著精致的朋友圈,和一個羨慕的評論,很多人都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
然而這樣的感覺卻讓很多人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五一期間,30歲的張曉涵前往印尼潛水,為的就是“做朋友圈最颯的崽”,卻直接客死異鄉。
87米的深淵
五一假期,朋友圈都炸開了鍋,一個個都分享著自己出門游玩的照片,張曉涵當然不甘落后,她早早的都規劃好了,要去印尼潛水。
如果將潛水的視頻發布到自己的社交平臺肯定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下水前穿上潛水服的她拍了幾張照片,并且發布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像是一個預告一樣并且配文“要做朋友圈最颯的崽”。
在潛水之前,潛水隊就曾經告訴過她最近海下面有暗流非常危險,一定要聽教練的,不要擅自行動,張曉涵答應的很干脆。
于是她帶著自己的GoPro相機就下水了,然而在海底沒一會,可能是相機沒有綁緊吧,直接掉落了,如果沒有相機她就無法發朋友圈。
看到教練不斷打著手勢讓她放棄,她還是想要試一下,于是自己繼續下潛,一直潛到了87米深,眼看著相機就在眼前了,沒想到強大吸力直接把人她帶走了,她嘗試拉住一個東西,但也是徒勞無功。
張曉涵的生命就這樣結束在了海底,而相機被打撈出來之后,里面還記錄著她被卷走時慌亂抓向鏡頭的畫面。
其實87米這個數字可能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頂樓,但在潛水運動里卻是天塹,休閑潛水的國際公認極限差不多是40米,再往下就徹底進入技術潛水的領域了。
那不僅需要完全不同的裝備配置、復雜的氣體配比,更得有極其嚴格的專業訓練和深厚經驗,而張曉涵當時呢?她只帶著普通的休閑潛水裝備,這樣的行為無異于一場“自殺式”冒險。
艱難打撈尸體
一臺市價不過兩三千塊的運動相機,和一條鮮活的生命,這樣的對比真的讓人心痛,如今事情曝光之后,張曉涵的社交帳號上面已經涌入了數萬條評論。
評論區滿是惋惜與反思:早知道不拍了吧、為了個相機丟了命,太傻了、數據是虛擬的,命才是真的!這些遲來的喟嘆,固然是旁觀者的警醒,卻再也無法喚回那個已逝的生命。
打撈遺體的過程,更是對“代價”二字的殘酷演繹,87米的海底,早已遠超常規救援潛水員的能力極限。
第一次嘗試打撈的專業人員,一直下潛到60米時,救援人員就因為巨大的水壓被迫放棄了,最終依賴3名攜帶特殊混合氣體的專業技術潛水員,前后耗費整整兩個小時,才像跟死神爭奪一樣,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下將遺體艱難運回水面。
參與救援的人感嘆,在那種深度下進行打撈,“簡直是用命換命”,電子設備丟了可以再買,回憶即便模糊了也有別的方式留存,可生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
危險拍攝傷亡率直線上升
其實張曉涵的悲劇并不是孤立事件,最近幾年,為了在社交媒體上掙到一張“完美照片”或一段“震撼視頻”而置身險境,甚至付出生命的案例屢屢發生。
從深圳大梅沙公園翻越護欄拍照墜海的年輕姑娘,到印尼伊真火山因長裙絆倒不幸殞命的網紅,再到文旅部門統計中那飆升了210%的境外游危險拍攝傷亡數據。
這些事情都揭示一個真相,有些人的世界里,虛擬的點贊、關注,好像比現實世界的安全更值錢。
其實印尼官方渠道在今年已經發了7次安全提示了,而這些消息往往被淹沒在“求攻略”、“約旅拍”的各種熱烈討論里。
更有數據表明,熱衷于潛水這類高風險項目的年輕群體里,購買相應保險的比例還不足三成,“倒霉事兒不會砸我頭上”,這種普遍存在的僥幸心理,無疑是悲劇預設的伏筆。
更讓人來氣的是,一些商業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明明暗流洶涌豎著警示牌的危險水域,卻被某些當地旅行社包裝成“最佳拍攝點”,誘導游客過去。
還有更離譜的,一些租潛水相機的店鋪,竟能針對經驗不足的游客推出所謂的“深潛拍攝套餐”,完全不核查對方有沒有相應級別的潛水證書,把安全拋到了九霄云外。
因為中國游客對于出片非常的重視,于是那些人就專門看著中國游客推銷,這種赤裸裸的唯利是圖,簡直是把游客往危險邊緣推。
但是也不能全怪這些無良商家,畢竟安全提示都說爛了,有些人該不聽還是不聽。
參考資料
南昌晚報【2025-5-7】《5月7日(報道時間)35歲中國女游客在印尼為撈相機,命喪87米海底。搜救隊多次潛水打撈,才將遺體成功打撈上》
光明網2025-05-07《一中國游客為撈相機命喪87米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