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城市還在沉睡,蓬江區基層醫院住院部的走廊里,護理站的燈光已悄然亮起。白大褂的衣角掠過消毒水浸潤的地面,晨間交接班的低語、監護儀規律的滴答聲,共同奏響了基層護理工作者新一天的序曲。這不是一家醫院的個例,在二十四小時的輪轉間,基層護理工作者用永不停歇的堅守,書寫著平凡崗位上的不凡篇章。
在這里,護士們的角色遠超傳統認知。他們是行走的“活病歷”,對每位患者的病情、用藥和特殊需求牢記于心;是細致的“守護者”,從晨間護理時掖好的被角,到深夜查房時輕緩的腳步,每一個動作都飽含溫度;更是生命的“擺渡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憑借專業與經驗,一次次將患者從病痛的深淵拉回。
面對患者病種復雜、需求繁多的挑戰,他們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既要熟練掌握各類護理操作技能,又要具備敏銳的病情觀察能力;既要完成日常護理工作,又要承擔起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的重任。從晨光熹微到夜幕深沉,他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詮釋擔當,以永不衰減的“高能量”,守護著基層群眾的健康防線,成為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
破曉啟程的十二小時
當微弱的晨光穿過云層,棠下鎮衛生院康復科(內科二區)的走廊已響起輕快而堅定的腳步聲。
時針剛劃過7點30分,該科主管護師馮嘉穎準時出現在康復科(內科二區),她從護士服口袋里拿出一本邊角卷起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位患者的最新情況。這是她扎根基層醫療事業十二年來,再平常不過卻又充滿使命感的一天。
8點整,交班會上此起彼伏的病情匯報聲中,她手中的紅筆在記錄單上劃出醒目的重點,隨后便開啟了忙碌的工作模式。基層內科病房患者病情復雜多樣,變化頻繁,稍有疏忽就可能錯過關鍵治療時機。馮嘉穎總比朝陽更早抵達戰場,血壓測量儀的金屬頭還帶著昨夜的涼意,她卻已開始用指尖丈量患者的刻度。
治療室的白熾燈下,馮嘉穎化身不知疲倦的陀螺。推著治療車穿梭在各個病房時,左手攥著醫囑單,右手熟練地配藥、扎針,目光如炬地掃過每一瓶液體的流速。面對焦慮的家屬,她能在核對藥名的間隙,用溫和的聲音將居家護理技巧編成通俗易懂的話術,讓家屬輕松獲得技巧。
正午12點30分,當食堂飄來飯菜香,內科護士站的燈光依然明亮。馮嘉穎卻在逐字逐句完善質控流程,處理護理質量與安全改進問題,以及科室在院、出院病人的質控,并用紅筆劃出護理流程的瑕疵,寫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午后2點,她又轉戰中醫門診,中醫門診的艾草香裹挾著熱浪撲面而來。馮嘉穎換上理療服,立刻切換成另一種工作模式,準備為患者們進行穴位貼敷、艾灸等中醫特色理療。診療室里,艾草燃燒的清香與中藥的獨特氣味交織,此起彼伏的叫號聲、患者的咨詢聲與理療儀器的運轉聲,共同構成了忙碌的交響曲。她手持穴位圖,一邊耐心向患者解釋貼敷穴位的原理,一邊精準地將溫熱的藥貼按壓在相應位置;施艾灸時,她半跪著調整艾條高度,時刻留意患者的表情,詢問感受,確保每一次理療都安全有效。
掛鐘的指針重重叩響下午5點,中醫門診的電子叫號屏熄滅了最后一行數字,馮嘉穎機械式地收拾著器械,扶著酸脹的腰肢直起身子,拖著沉重的步伐返回住院部,馮嘉穎的護士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回到住院部,立刻投身到護理記錄的復查工作中,為夜班護士標記高風險事項,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細致。
當夜幕籠罩大地,值班室的臺燈亮起,她的同事接過交辦記錄,準備迎接漫漫長夜的挑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馮嘉穎摸著筆記本上被翻卷的邊角,望著護士站里年輕同事們忙碌的身影,眼神里盛滿期待。十二年來,她把筆記本里密密麻麻的護理經驗,化作手把手的教導、一場場的案例分享,無聲地滋養著每一位護理新人的成長。在她眼中,這支護理團隊是扎根在基層醫療土壤里的種子,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生命的新芽。
挑燈堅守的十二小時
在暮色籠罩下,時針指向晚上7點45分,荷塘鎮衛生院內科的走廊一片靜謐,唯有護士站的燈光刺破黑暗。護師吳益浩的身影出現在走廊里,他的護士服口袋里裝著快速記錄病情的便簽本,腳步輕緩卻透著堅定。夜間的護理工作,是另一場無聲的戰役,而他,正是守護患者安眠的“守夜人”。
夜班伊始,吳益浩第一時間查閱夜間患者的病情記錄,目光掃過生命體征監測數據。他來到病房,在病房里,逐一查看管床病人的狀況,在臥床患者身邊,輕聲詢問感受,小心調整被子的邊角,確保患者以舒適的姿勢入眠;為行動不便的患者翻身、拍背,生怕驚擾了這份難得的寧靜。
這家基層綜合醫院的內科,即使在深夜也不曾真正平靜。呼吸系統疾病的急促喘息、消化系統病癥的疼痛呻吟、心血管問題的危急狀況交織于此。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護理團隊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吳益浩和同事們早已形成默契,他們在夜班前反復梳理應急預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最新的護理知識,在有限的條件下,為患者撐起最堅實的守護傘。
晚上8點30分,輸液室的燈光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明亮。吳益浩嚴格執行 “三查八對” 制度,核對藥液、調整流速,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他的目光在輸液管與患者臉龐間來回掃視,密切關注是否有不良反應。處理完輸液工作,他又快步走向重癥病房,為壓瘡患者換藥時,他屏住呼吸,專注地清理創面、涂抹藥膏;為吸氧患者調整流量時,他根據患者的血氧數據反復調試,直到數值穩定。護理文書的書寫也容不得半點馬虎,他在臺燈下,一筆一劃記錄著患者的實時情況。
午夜12點,城市漸入沉睡,護士站的呼叫鈴突然尖銳地響起。吳益浩一邊聯系值班醫生,一邊箭步沖出去。趕到病房時,一位老年患者因咳嗽劇烈導致呼吸急促。他迅速安撫患者情緒,熟練地調整吸氧流量,同時協助醫生進行緊急處理。監測生命體征、記錄病情變化,整套流程行云流水。待患者情況穩定后,他仍守在床邊觀察了許久,確認沒有異常才繼續巡查其他病房。寂靜的走廊里,他的腳步時而急促時而放緩,仔細聆聽著每一個房間里的呼吸聲與監護儀的提示音。
凌晨2點,管道護理工作繼續進行。他仔細為患者檢查導尿管、胃管等是否通暢,輕輕擦拭接口處,防止感染。有時趁著患者清醒的間隙,他輕聲講解疾病護理要點。
早上6點,晨光微露,吳益浩再次仔細查看每一位患者的情況。他與前來接班的護士詳細交接,從患者的病情變化到特殊護理需求,每一個細節都認真交代。看著同事點頭確認,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而此時,新一天的護士又接過接力棒,繼續守護患者的健康。
談及未來,吳益浩滿懷憧憬,希望能深入學習專科護理知識,參加心血管疾病護理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同時也渴望參與護理管理工作,為提高科室整體護理質量貢獻力量。
從馮嘉穎迎著晨光開啟的十二小時,
到吳益浩在夜色中堅守的十二小時,
兩段時光接力成完整的“二十四小時”,
基層醫院的護士們用腳步丈量責任,
用專業守護健康。
他們的一天,
充滿“高能量”,
雖平凡卻偉大,
在基層醫療崗位上,
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生命華章。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蓬江區衛生健康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