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將東西固定放一個地方的習慣?這個習慣又和老人的不同,比如你洗了碗會放到碗架晾干,再放入碗柜。老人洗了后立即放碗柜。你喜歡把杯子放餐桌,老人要放酒柜。你喜歡把渣盤放餐桌方便拿來用,老人要放柜子里。你喜歡把熱水壺放地上,老人要放餐桌上。
你喊小朋友睡覺了,老人還和她玩兒牌。你喊吃飯了,老人還在和小朋友玩牌。
諸多的不同,構成了矛盾的點。老人將碗架折疊起來,放在了柜子里。我看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第一反應是不滿意,第二反應是煩,就跟摘胡豆的那人一樣煩。
老人將濕碗放進碗柜,我覺得會滋生細菌。將熱水壺放餐桌,有安全隱患,小朋友容易碰倒燙傷。再往后面想,老人就是不講衛生,不照顧小朋友的安全。
將我放好的東西放到別處,有不尊重我的嫌疑,有嫌棄我亂放東西的可能。想給我難看,想教我做事,在否定我。以前我內心的勝負欲會激起我強烈的反抗,將所有東西都放回我原來的位置。
在了解了思維方式,練習冥想之后。我變得沒有這么多戾氣,會反思這些東西改變位置并沒有對我的生活造成多大影響,只是有點小小的不順手。如果將東西復位,老人依舊會再復位,這樣循環往復的折騰,會讓討厭的情緒不斷積累,把自己搞得很疲憊。
其實,他們能有什么壞心思呢。只是在以自己的固有思維做事,以好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歸置物品。老人成長于物質匱乏、強調集體主義的時代,重視節儉、熱鬧和服從。我喜歡有個人空間,平等溝通。這些都是老一輩人和我的【不同】而已,并不是故意要給我難看。
不帶任何情緒的看待這種【不同】,會發現事情的本質并不是我們想的那樣。被害妄想癥存在于腦海中,時不時的冒出來告訴我們,違背我們的人都是壞人,才加劇了婆媳矛盾。
也可能是現在的主流思想宣揚了這種矛盾,在他們亂動我們物品時,自己腦海的第一個聲音就是老人想控制我們。當跳出這種思維定式,才發現動了物品就只是動了物品而已。
《誰動了我的奶酪》并不重要,應對變化的心境能讓我們獲得不一樣的回饋。生活總在變化中前進,接受變化的必然性,能讓煩躁的情緒遠離。
也許有的婆婆是不可理喻,會喋喋不休的教兒媳做事,以維護自己的權威,但我相信應該是少數。在現在思想的影響下,很多老人會自動的給孩子留出空間。需要帶娃時,回來幫忙。不帶娃時,自己回老家生活。不再以孩子為中心,不指望養兒防老,婆媳間的矛盾也會少很多。
與老人相處,只能是包容,改變自己比改變老人容易得多?;蛘吣阌信c老人相處的妙招,可以在評論支下招,解救眾多的兒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