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癲癇還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疾病,許多患者只能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控制發作。
但局限于當時的醫學水平,醫生在手術切除時,切除范圍難免出現過大或者過小的情況,導致患者留下的嚴重后遺癥。
為解決這個問題,加拿大醫生 Penfield 和科學家 Herbert Jasper 發明了 “術中清醒” 手術。
手術中,Penfield醫生發現,電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身體的不同部位會相應做出反應,比如,刺激“中央前回”會引發手腳不自主的亂動;再比如,刺激“中央后回”則會產生麻木、刺痛等異樣感覺 。
通過分析大量患者反應,Penfield 畫出 “彭菲爾德大腦地圖”,標明腦區與身體的對應關系。
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出,跟大腦密切相關的主要就四個器官,一是手,二是嘴,三是眼睛,四是腳。
也就是說,孩子聰明不聰明?與這4個器官密切相關,家長學會引導,孩子更聰明!
第一個部位:手
其實,除了潘菲爾德,發現手與大腦之間有聯系的還有很多專家學者。
比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再比如,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弗蘭克·威爾森就指出:雙手機能的發達程度與腦部功能發展息息相關。
人類之所以在智力上遠超其他動物,就是因為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手是人體構造最為復雜的器官之一,每只手都由27塊骨頭組成,兩只手加起來的骨頭數,約占人體骨頭數的四分之一。
據研究,僅僅活動一根手指,就能使大腦中的血液流量增加30%,在大腦的運動神經區域中,約30%都與手的活動相關。
因此,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多使用雙手,可以有效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
嬰幼兒時期,我們可以帶孩子做簡單的手指操,較大一些,可以引導他們撕紙、涂色、用筷子夾小豆子、搭積木等。
第二個部位:嘴巴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多數智力低下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語言障礙。
比如,唐氏綜合征患兒,一般都伴有舌體肥大、唇肌張力低的問題;再比如,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往往到了兩三歲仍無法說出有意義的詞語或句子。
背后真實原因,都與大腦對應的語言中樞發育遲緩或受損有關。
嘴是大腦的“第二前額葉”,我們的口腔中有大量觸覺、壓力感受器,與大腦語言區緊密相連。
孩子口腔的每一次運動、發聲、咀嚼,都會調動大腦神經網絡的精密協作。
經常進行口腔運動、發聲訓練與咀嚼鍛煉的孩子,和不經常這樣做的孩子相比,在智商發展上會呈現出明顯差異。
美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表明,從幼兒期就開始進行系統口腔運動訓練(包括舌頭伸縮、唇部開合等練習)的孩子,到小學階段時,其語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測評分數,較未接受訓練的孩子高出 18% 。
18-24月是語言干預的“黃金期”,3歲后語言區神經可塑性下降,干預效果減弱50%以上。
父母抓住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對其智力發育非常有用。
第三個部位:眼睛
人們看到眼神明亮、眼睛“滴溜滴溜”轉的孩子,總會忍不住夸孩子聰明。
大而有神的眼睛,為什么被視為聰明伶俐的象征?
眼睛被人們稱為“心靈的窗戶”,它可以傳遞一個人的情緒、想法和注意力等關鍵信息。
腦科學研究發現:兒童的大腦在3歲時神經突觸爆發性增加,直到6歲時達到巔峰,而在此期間,多元化的外界刺激,尤其是視覺刺激,可以強化突觸連接,若缺乏新鮮刺激,未使用的突觸會被淘汰。
視覺通道是大腦接收信息的重要通道,一雙明亮靈活的眼睛,可不只是用來看東西的器官,更像是大腦開啟探索模式的 “開關”。
fMRI研究發現:接觸多樣化視覺刺激的兒童,其視覺皮層與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功能連接強度比單一環境兒童高23%,直接關聯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帶孩子多看、多觀察豐富多樣的世界,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 “聯系” 會更緊密,解決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也會更強,智力也會更高。
第四個部位:腳
中醫素有 “腳是生命之根” 的理論,認為足部穴位眾多,連通全身氣血并調節臟腑功能。
現代生理學研究也證實:腳底皮膚每平方厘米約含 300-500 個神經末梢,是人體神經末梢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光腳走路時,雙腳接觸不同材質地面產生的細微觸覺刺激,能通過神經傳導至大腦,對大腦感官區域發育和智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多項科學研究為這一結論提供了有力證據:
比如,刊登在2020 年《中國兒童發展中心》上的一項實驗直觀展現了光腳走路的益處:研究人員對 120 名 3-6 歲兒童進行實驗,結果顯示,每日光腳行走 30 分鐘的實驗組,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V)中加工速度指數(PSI)得分比對照組高出 8.2 分(p=0.012)。
基于上述研究,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了分齡光腳活動指南:
0-1 歲嬰兒每日可進行 3 次,每次 10 分鐘的 “足部觸覺探索”,適宜在軟墊或地毯上開展;
1-3 歲幼兒建議每日 2 次,每次 20 分鐘的 “光腳爬行 - 行走過渡訓練”,草地、沙灘是理想場地;
3-6 歲兒童則適合每日 1 次、每次 30 分鐘的 “赤足平衡游戲”,如走獨木橋等安全的戶外游戲。
在實施光腳干預時,需確保活動地面無尖銳物、化學污染,活動結束后要用溫水清潔雙腳,預防真菌感染。同時,要密切觀察兒童足部皮膚狀況,一旦出現水泡、紅腫或步態異常,應立即暫停活動。
你家孩子幾歲了?你認為以上引導是否對孩子的智力提升有用?
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言論,供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家長參考討論。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