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時間真快,轉眼間便來到了5月,進入初夏時節。今年的雨水仿佛有點多,立夏以來已經下了兩場,而且雨量都不小。雨天過后,空氣明顯增加,這兩天已經感受到了悶熱之感。今天中午去買雞蛋,從下樓到超市不足500米,但一去一回,卻出了很多的汗。不禁感嘆,今年的夏天來得有點快。
整個夏季分為初夏,仲夏以及孟夏,這是依照時間來劃分的,一般來說,初夏屬于春夏之間的過渡,雖然溫度會循序升高,但這段時間里的氣候還是比較舒服的。而真正炎熱是進入小暑以后,一直到立秋以后,這段時間才是整個夏季的“重頭戲”,可以說是熱得讓人無處躲藏,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而這段時間其實正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我國民間總結出來的計算炎熱時間的一種方法,早在秦代便開始出現,其幫助人們適應環境,同時對于農業生產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三伏天是根據“干支紀日”法來確定具體時間的,每年的入伏日期以及三伏天的時長都是不固定的。所以每逢夏季來臨,人們都十分關注當年的三伏天時間表,以此來判斷夏天最熱的時間段,為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做好準備。
三伏天時間確定
要想知道入伏的具體時間,我們需要先弄清楚確定入伏的方法。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那就是“夏至三庚入頭伏,立秋一庚入末伏”,從頭伏到末伏之間的這段時間便是整個三伏天。兩句話中都提到了“庚”,其是指庚日,是出自我國的干支歷,其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順序組合排列,并且循環反復來計算日期,而天干總共有10個,所以庚日每10天出現一次。
夏至交節是在太陽黃經到達90°時,日期一般在6月20~22日是不固定的,加上干支歷也是循環變化的,所以也就使得入伏時間是不固定的。今年的夏至交節是在6月21日,從這天起往后數,第一個庚日在6月30日,第二個便是7月10日,第三個庚日則是7月20日,所以這天便是入伏的時間。立秋是在8月7日,此后的第一個庚日是在8月9日,所以這天便是正式進入末伏,而末伏固定為10天,所以8月18日便是出伏時間。從7月20日到8月18日,這期間便是今年的整個三伏天,總共為30天。由此我們便可以推算出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如下:
頭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今年的三伏天會很熱嗎?
判斷伏天熱不熱,民間流行著諸多的方法,大多都是人們根據具體的年份以及三伏天的特點,再結合以往的具體情況,不斷觀察與總結而來的。
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得哭。這是民間比較常見的一句,意思是如果入伏比較早,那么三伏天會顯得比較涼爽,而若是比較晚的話,則會十分難熬,讓人想哭。而具體的判斷依據則是看入伏的農歷時間,一般來說,入伏在農歷五月,則被認為是早入伏,而若是到了六月才入伏,則被視為晚入伏。今年7月20號入伏,對應與農歷的六月二十六,為典型的晚入伏。
不僅如此,今年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別之處,那就是閏六月,而針對于這樣的年份,民間也有說法,那就是“一年倆六月,伏天熱死牛”,人們認為農歷六月通常正值小暑大暑節氣,為三伏天里的最熱時期,若還有閏六月,則意味著伏天會拉長,炎熱的氣候也會延長。
所以從以上這兩條民諺來看,今年的三伏天可能會比較熱,屆時要早做準備。
當然,除了依照傳統民諺之外,現代的我們更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氣候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太陽活動,大氣環流,海洋溫度,極地冰川乃至地理位置等。所以不能僅僅根據入伏的時間來判斷。在如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炎熱的夏季已經很普遍。因此我們也要有所準備,在入伏之前早做準備。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