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期,英國地方選舉結果出爐,根據英國媒體公布的結果,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拿到的地方議會議席最多,達到674席,執政黨工黨在六個政黨中排名第四位,拿到99個議席,保守黨位列第二,拿到316個議席,但丟掉了原有的672個議席。專家指出,工黨執政后的一系列舉措導致其支持率下滑,英國政壇傳統的兩黨格局受到沖擊。
英國議會大樓(資料圖)
選舉結果揭曉當晚,倫敦爆發萬人游行,抗議者高喊“不要法西斯”,而改革黨支持者則在利物浦焚燒移民帳篷。 社交媒體監測顯示,“驅逐穆斯林”話題的搜索量在選舉期間暴漲480%,警方已逮捕400多名極右翼暴力分子。這場選舉暴露出西方民主制度的深層危機:當傳統政黨淪為技術官僚,極右翼便成了唯一敢說“改變”的選項。 斯塔默政府還有三年任期,但改革黨已放話要推動提前大選——英國政治的天平,正在向不可預知的方向傾斜。
當改革黨領袖奈杰爾?法拉奇在臺下露出標志性的咧嘴笑時,他的 “綠松石軍團” 不僅改寫了地方政治,更在全國掀起一場 “反建制” 海嘯。這位被稱為 “英國脫歐之父” 的老牌政客,在歐洲議會摸爬滾打 20 余年, 法拉奇巧妙地將左翼經濟政策與右翼文化主張融合:一方面提出將所得稅起征點提高至 2 萬英鎊、取消中低房產印花稅和遺產稅,另一方面主張用帳篷安置移民、禁止學校宣傳 LGBTQ + 議題、廢除環保政策并擴大油氣鉆探。這種 “經濟向左、文化向右” 的組合拳,精準擊中了英國社會的痛點。
英國反移民騷亂(資料圖)
工黨政府的一連串行為,讓美國政府都坐不住了,指責斯塔默壓制言論自由。萬斯甚至毫不客氣地說:“英國將是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但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稅收增長、經濟乏力、能源上漲、移民失控、打壓言論,早已透支選民信任。根據4月11日至14日進行的民調,斯塔默的凈支持率為-29%,其中23%受訪者對其持正面看法,52%持負面看法。工黨的潰敗,這是必然。
其實也難怪英國民眾會反感主流政黨,因為他們在發展國家經濟方面乏善可陳,但在“敗家”方面則是一把好手。顯然,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他們雖說執政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在支持烏克蘭、搞所謂“全球英國”戰略等“燒錢”政策的態度卻是非常一致的。因此,在英國因經濟發展停滯導致很多平民家庭吃不飽飯情況下,主流政黨卻把巨額的英鎊用在對烏軍援方面。 因此,大批民眾或許覺得,支持他們上臺執政,改變英國兩黨輪流坐莊的政治模式,或者可以為英國闖出一條活路。
萬斯(資料圖)
據埃菲社5月2日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2日稱,德國當局將主要反對黨德國選擇黨列為“右翼極端主義”是“變相的暴政”。報道稱,幾小時后,美國副總統萬斯在社交平臺X上發布了類似的消息,稱德國選擇黨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政黨,也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德國東部的政黨”,并稱“官僚們正試圖摧毀它”。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2日宣布,已將德國選擇黨列為明確的極右翼組織,將在聯邦層面對該黨進行監控。
歐洲極右翼勢力的崛起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首先,西方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高企以及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加劇了歐洲民眾的不滿情緒。歐洲各國傳統政黨未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部分歐洲極右翼政黨則通過鮮明的民粹主義主張吸引了歐洲選民。其次,西方國家的移民問題成為極右翼崛起的重要推手。極右翼政黨以強硬的移民政策回應其選民關切,并贏得了大量支持。
此外,民粹主義的傳播進一步推動了極右翼的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