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下老宅子里頭那些老物件兒,承載著咱祖輩的智慧和記憶。如今這些老家伙一個接一個地退出歷史舞臺,讓人忍不住唏噓。時光匆匆,帶走了老物件,卻帶不走咱心里頭的那份情愫
01
自行車上光臘
記得小時候,騎個二八大杠那叫一個神氣,不過自行車保養(yǎng)可是大學問。
爹常拿出那小圓鐵盒子,掀開蓋子就能聞到那股特殊的蠟味兒,用棉布蘸點兒上光臘,一圈圈地擦車架,擦得锃亮锃亮的。
一盒子兩毛五,能用大半年,比現(xiàn)在那些瓶瓶罐罐的自行車清潔劑實惠多了。
那時候誰家自行車擦得亮,都是種體面,鄰居見了都夸咱愛惜東西。
02
銀票夾
這可是過去人的身份象征,比現(xiàn)在的名牌包包還講究。
我爺爺那個布藝三折銀票夾,外頭看著樸素,打開里面別有洞天,大倉小倉安排得明明白白。
五十年代初,物價不穩(wěn),買東西得帶一疊子鈔票,沒個正經(jīng)票夾咋裝得下?
有回趕大集,爺爺掏出票夾,里頭整整齊齊碼著五六種票子,人民幣啊,糧票啊,布票啊,全憑這一個小東西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今手機一刷就完事,年輕人哪還知道這票夾的學問。
03
鐵制雙花犁
村里老支書家還掛著一副,那是他爹的傳家寶。雙花犁可是種地頭一號功臣
犁頭兩邊開花,輕輕松松就能翻兩道土,比單犁強得多。
五十年代末,村里頭能有個雙花犁的,那是真正的種田好把式,俺爹靠著它一畝地能多打二十多斤糧食呢!
手扶犁,牽著牛,甩開膀子往前走,那勁頭兒,年輕人真是想象不到。
鐵活兒十足,沉甸甸的,光一個犁鏵就得十來斤重,現(xiàn)在人抬都抬不動了。
04
牛騷頭
這玩意兒可有講究了,咱老家管它叫牛騷頭,別處有叫牛鞭的,打牛可不是真打。
竹片一甩,啪啪直響,嚇唬嚇唬牛就行,牛聽著聲就知道往哪拐。
俺爺爺做的牛騷頭,七根竹片,曬得黃亮亮的,用了二十多年都沒壞。
做工講究,每根竹片厚薄一致,甩起來聲音脆,震得牛耳朵一抖就聽話了。
現(xiàn)在田里基本看不見黃牛了,這手藝也就沒了傳人。誰能想到,趕牛都是門學問呢
05
石雕赑屃神龜
這小東西別看不起眼,可是正經(jīng)的文房雅物,先生們的案頭必備。
我家那個是外公從一個落魄秀才手里換來的,青石雕的,龍頭龜身,背上一個微縮的石碑,精致得很。
古時候大碑下頭墊的就是赑屃(音bì xì),寓意文運綿長。這老物件鎮(zhèn)紙、壓宿墨都是好手
外公常說,文人雅士的桌案上若沒個赑屃,就跟戲臺上的人沒穿戲服一樣,缺了行頭。
如今電腦鍵盤上哪還用得著鎮(zhèn)紙,這傳統(tǒng)文化的意蘊也就慢慢淡了。
06
老連枷
打谷場上的霸主,一甩一甩的,節(jié)奏那叫一個帶勁!
連枷由兩截木棍組成,中間用牛皮繩連著,大人甩起來虎虎生風。
俺爺爺有把老連枷,主桿是楸木的,耐磨不易折;打谷桿用的是槐木,密度高,打起谷子來脫粒干凈利索。
記得七八歲時,爺爺教我用小連枷,那份笨拙勁兒,沒少讓長輩們笑話
打谷要領(lǐng)多著呢:甩的力道、角度、節(jié)奏,沒三五年功夫掌握不了。連枷聲是秋收最美的樂章,現(xiàn)在的娃娃哪聽得見啊。
友友們,這些老物件承載著咱祖輩的生活智慧,你家還有幾樣保留著呢?能說出它們都咋個用法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