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其字形與結構不僅記錄了古代先民的日常點滴和生活場景,更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
我們先來說說“信”字,甲骨文“信”字由“人”和“口”組成,會意人以言立,心口相應。《說文解字》講:“信,誠也。從人從言。”本義指人說話誠實,言行一致,品行端正。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的文化傳統,誠信被視為個人修養和社會交往的基石,古都安陽出土的盟誓玉璋,見證了這種信用體系在早期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德”字的甲骨文很有寓意,從“彳”(道路)、從直(目視標桿)、從心,構成行走正道的三重維度。《說文解字》中說:“德,升也。”強調內心感悟,提示德行非外在約束,而是內在對“道”的認同與實踐。隨著古代國家的日趨成熟和政治生活的日益復雜,“德”字融入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逐漸凝練為后世治國理政的政治美德以及個人道德層面的“德”。
“善”字甲骨文形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由“羊”和“目”組成,羊代表吉祥,目表示眼睛;另一種說法認為由“羊”和“言”組成,強調溫和與友善。但不管怎么說,都與羊有關。羊對于人類有著眾多“善”的本質體現,它吃的是草,所需甚少,給人類的貢獻卻很多,如羊奶、羊毛、羊肉、羊皮、羊糞等。羊對人溫順,不像其他大型牲畜可能會對人造成致命傷害,因此古代先民把善與羊聯系在一起造字,寓意深刻。
“真”字甲骨文是會意字,由“人”和“鼎”組成,像人站在鼎中,此形意在表示人經受巨大痛苦煎熬的修煉,得道成仙。《說文解字》解釋:“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說明做到“真”并不容易,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某些問題,就是不能守住這個“真”字。
甲骨文的“學”字,上部像是人的兩只手,下部像是一張漁網,也像是房子的屋頂,表示人正在編織漁網或蓋房子。這兩件事都是需要認真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學”也就有了獲取知識的本義。周代之后,在房子里面加了一個“子”,代表獲取知識的孩子。至于“學”字的“互相討論”“效法,模仿”“注釋”“講述,說”等意思,屬于后來的引申義。
甲骨文的“為”字很有趣,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頭大象,展現的是喂大象的場景。一般人是很難有機會喂養大象的,一是大象體型大,很難駕馭;二是大象食量大,不易飼養。所以“作為”的“為”字是指辦一件特別困難、龐大、復雜,并且很少人能完成的事情。
甲骨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從這些一橫一豎的文字中,不但讀出了“誠信”“善良”“美德”,還悟出了“求真”“善學”“作為”,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或許就是中華文明最源遠流長的傳承。
◎本文原載于《學習時報》(作者:吉炳偉),原標題“甲骨文里的人生感悟”,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