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以“地表最強四門量產車”之名橫空出世時,雷軍高呼“重新定義豪車新標準”,然而短短三個月內,這款售價52.99萬元的高端車型卻因性能閹割、虛假宣傳與質量爭議,將小米汽車的品牌信任推至懸崖邊緣。這場始于技術狂歡、終于用戶維權的鬧劇,暴露出新勢力造車在技術沉淀與品控體系上的致命短板。
技術虛火,脫下碳纖維“皇帝新衣”
SU7 Ultra上市時以1548匹馬力為賣點,當時可謂“性能為王,人盡皆知”。不過,卻在2025年5月推送的OTA更新中,將馬力限制為900匹,解鎖全功率需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
這一“游戲化”設定引發用戶強烈反彈,車主感覺像被耍了,質疑“花50萬買性能車,為何還要刷賽道成績?”盡管小米以“安全考量”回應,但其購車協議中未明確標注限制條款,涉嫌信息不透明。更諷刺的是,該政策因用戶抵制最終取消,暴露出技術決策的草率與用戶溝通的失效。
當然,大馬力限制僅是爆發的凝聚點,讓車主爆發或是那能提升性能的“挖孔機蓋”。售價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稱“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卻被車主實測無導流功能的裝飾件。
鼓風機測試顯示,紙巾在風道開口處紋絲不動,與雷軍直播中“內部結構優化散熱”的承諾形成荒誕反差。小米雖致歉并推出改配方案,但許多車主并不買賬。
有位準車主說,“小米,你們對得起我們這些車主的信任嗎?就給2000塊錢(相當于2萬積分)打發人,60萬的車我都買了,還差這2000塊錢,還是積分,退車退車。”
另外,還有許多車主集體發言,要求小米給個合理交代。諸位車主抱在一起維護自己的權益,小米汽車一次次撕破車主對其的信任,也讓曾經的流量頂流一下跌落神壇。這種“技術包裝與實物縮水”的落差,直指小米對核心技術的把控缺失。
質量墊底與安全隱憂
某汽車質量網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榜單中,小米SU7以239分墊底,被貼上“質量最差純電車”標簽。當時營銷多猛,現在打臉就有多猛。這一結果也直接讓“米粉”炸開了鍋,甚至有網友產生質疑。
但該平臺可是具有權威性的,簡單來說,這就是官方發起的汽車投訴維權平臺,所有結果都是車主們真實反映、投票出來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博主質疑,某汽車質量網上,竟看到小米SU7擁有行業內最低的投訴/銷量比率,卻被評為質量排行榜倒數第一,非常不理解。內容差不多的榜單,卻映射截然不同的結果,到底誰更可信?
造車資質的終極拷問
雷軍以“為發燒而生”的互聯網思維復制手機營銷,但汽車產業的復雜性遠超預期。SU7 Ultra的“紐北調校底盤”“4秒級加速”等實驗室數據,與實際駕駛體驗差距顯著,社交媒體上“參數虛標”質疑不斷。過度依賴營銷話術,卻缺乏核心技術驗證機制,導致用戶預期與產品力嚴重錯配。
一系列的事件發生,導致信任危機,從而陷入停產傳聞。若失去高端溢價,也會導致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淪為空中樓閣。更嚴峻的是,其試圖通過低價車型復制“紅米模式”,也將面臨比亞迪、埃安等成熟品牌圍剿。
汽車網評:
小米汽車的困境,本質是互聯網思維與汽車工業規律碰撞的必然結果。當“顛覆者”人設崩塌,用戶發現光鮮參數背后是品控漏洞、技術縮水與信任透支,所謂的“科技平權”便成了皇帝的新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