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父親是個出版商。莫里遜的家里后來曾經送她到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的醫學院去攻讀,但她不久就說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現,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的出身——當地人在德國以刻苦耐勞著稱,而且她還是個女性——估計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在她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的時候,家人對她的遠行多少有些擔心,結果送給她一把防身的手槍和一把雨傘,然而她卻在東去航行的船上將它們扔到大海里,隨身僅有的重要物品就是一架柔來福來的雙鏡頭反光相機。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靠著這架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在北京,赫達·莫里遜管理著照相館里的十幾名中國職員,工作和生活極為安心順意,無拘無束的生活使她喜歡上了這方土地和這里的人們。
之后十三年里,她攜帶著來北京時帶來的一架柔來福來雙鏡頭反光相機,跑遍了京城及周邊地區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的照片底片超過1萬張。
赫達·莫里遜除了北京之外,還到過很多地方,山西的云岡石窟,河北的正定、保定、熱河,陜西的華山,山東的濟南、泰安、威海、青島以及南京、香港等地。同樣,這些地方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市井風情,也隨之進入了她的鏡頭。
1944年夏天,赫達?莫里遜從北京出發,南下來到南京,主要目的是為德國駐中國大使魏爾曼(Ernst Woermann,1888—1979)拍攝一本關于南京的攝影集。于是在近八十年前的夏天,最終誕生了一批那個時期的南京城珍貴照片。
▲南京東華門。
東華門,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的皇城東門,有三座門洞,頂部原先應有門樓,名叫儀鳳樓,1944年時早已不復存在,只剩禿禿的平頂。如今,東華門這里已建起東華門遺址公園,供人參觀這處明代宮城的城門。
▲ 南京明城墻。
▲ 南京東北郊的南朝石刻辟邪,被豐饒的麥田包圍。
▲ 南京東北郊的一對南朝石刻辟邪,被麥田包圍。
▲ 南京東北郊的另一對南朝石刻辟邪,周遭似乎并非農田,而是荒草。
▲ 南京燕子磯。
▲ 南京燕子磯長江岸邊。
▲ 南京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像生。
▲ 牛首山宏覺寺塔。
▲ 陽山碑材。
▲ 陽山碑材,注意看碑材石面上有一個路人,一番對比,可見碑材體量之大。
▲ 覆舟山上望南京玄武湖。 明城墻依然完好。
▲ 南京玄武湖望紫金山。
▲ 南京玄武湖望紫金山。
▲ 南京玄武湖。
▲ 南京玄武湖。
▲ 南京玄武湖,遠處那一座塔,即諾那塔。
▲ 玄武湖環洲上的諾那塔。
▲ 玄武湖環洲上的諾那塔。
▲ 圖中此處應為玄武湖環洲的 諾那塔 附近拍攝,可以看到近處停靠的小舟、遠處劃船而過的游人,以及更遠處的紫金山。
▲ 南京玄武湖,遠處是湖心的環洲,近景處為武廟閘。
▲ 南京城內望紫金山。
▲ 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附近。
▲ 南京中山陵的音樂臺。
▲ 南京清涼山, 清涼禪寺和掃葉樓
▲ 城內某一處水塘,成群的鳧鴨正在水中嬉戲。
▲ 水塘岸上的一處鵝圈,遠處有兩個人正在草地上側躺著休息。
▲ 一處水塘邊,蘆葦長勢茂盛,一位農戶正在水邊察看著什么。
▲ 此圖地點不詳 ,有眼尖的讀者指認的出嗎?
▲ 棲 霞山
▲ 此圖地點不詳
▲ 此圖地點不詳
▲ 南京煦園
▲ 此圖地點不詳
▲ 此圖地點不詳
▲ 此圖地點不詳
▲ 南京漢西門外, 曾國荃 遺愛牌坊
▲ 此圖地點不詳
▲ 此張地點不詳。
▲ 此張地點不詳,猜測或為夕陽落山前的江岸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