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按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國將作為同盟國之一,派遣遠征軍出征緬甸對日作戰,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
同時,中國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和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的雙重領導(前線總指揮為杜聿明),全軍9個師共計10萬兵力出國作戰!
但是,進入緬甸戰場的中國遠征軍,也付出了十分慘烈的代價,第一次反攻時傷亡過半,第二次反攻仍犧牲數萬人,全軍傷亡合計6.7萬人,多數還是非戰斗減員,很多遠征軍將士長眠在野人山。
因為遠征軍并非是在國內作戰,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甚至是無人提及,令人無不惋惜。
但是,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中國國內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國府還要派出精銳部隊組成遠征軍,去千里之外的緬甸對日作戰呢?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中國遠征軍的那些事!
其實,國府并非是一廂情愿派出遠征軍,前往異國他鄉作戰,而是鑒于國內窘迫的軍事生產規模條件而迫不得已。
說白了,當時國內的工業能力,完全支撐不起戰爭物資的龐大消耗,自然就需要大量進口或者國外軍事援助。
但是,國外想要運送物資補給到中國,自然需要運輸通道,無外乎就是陸路和海路通道。
抗戰爆發初期,沿海港口還在國民政府手里,物資補給都可以源源不斷輸送,問題還不是很大。
但是,在1938年武漢會戰后,日軍大規模封鎖了中國的沿海貿易通道,控制了制空權和制海權。
那么,這就導致外來軍事援助,無法從沿海進入內陸,而當時唯一能夠提供外援的通道,便是西南邊陲的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起點位于中國云南境內的昆明,終點在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
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時任云南省主席的龍云,便敏銳察覺到日本一定會切斷中國的外來物資補給線,想讓工業能力薄弱的中國,最終不戰而降。
所以說,在龍云的建議下,國民政府便下令修建滇緬公路,小孩、老人、婦女齊上陣,用生命和鮮血,最終修好了這條外援通道。
從此,抗戰時期的不少外來軍事物資,都是先走海路運到緬甸仰光港口,再從仰光下船裝車,通過陸路—滇緬公路,最終運往中國境內。
當時,中國抗戰所需的90%以上的藥品、鋼材、汽油、武器彈藥、卡車等戰略物資,都完全依賴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還有蔣夫人的鋼琴)。
當然,日軍大本營也十分清楚滇緬公路對中國的重要性,滇緬公路一旦被切斷,沒有武器物資補給的中國軍隊,抵抗能力將會越來越差,親日派也會更加肆無忌憚。
1942年春,日軍便派遣山地軍開始入侵緬甸,戰略意圖也十分明顯,一方面是截斷滇緬公路,讓中國徹底失去外援支持,逼迫國民政府投降。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打通緬甸,進而入境云南北上,最終占領國民政府陪都—重慶,以達到中國戰區終戰目的,并回防兵力至太平洋戰場。
但是,日軍想要全方位占領緬甸,也絕非易事,畢竟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
雖然說,英國在緬甸有駐地殖民軍,但是只有2個師,戰斗力一言難盡,加之英國的精力又放在歐洲戰場,無暇東顧。
同時,面對日軍山地軍的強大攻勢,英軍根本招架不住,仰光失陷后,重慶國民政府內心也是憂心忡忡,便緊急向英軍聯系,將派遠征軍入緬作戰。
對于中國而言,想要保住滇緬公路,維系抗戰的戰略物資補給,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但是,英國人卻并不愿意遠征軍入緬作戰。按照英軍方面的意思,日本人進攻緬甸就是為了掐斷滇緬公路,然后北上進攻中國,并不是主觀和英國開戰。
同時,蘇聯也是強烈反對中國入緬作戰,斯大林想要看到的就是,中國被日本團團圍困,最終只能全面依靠蘇聯,脫離西方國家陣營。
但是,英國人很快就被日本打臉了。
1942年1月,日本軍隊越過泰緬邊境,全軍沖入緬甸,英軍沒有絲毫抵抗,一路狂逃,后面實在沒法就向中國求援。
但是,英國人在乎的可不是滇緬公路或是緬甸,而是印度,丘吉爾當時之所以同意遠征軍入緬,那就是想讓遠征軍保護英軍撤到印度。
但是,好說歹說,中國遠征軍終于可以進入緬甸,保護滇緬公路通道了!
不過,英國軍隊戰斗力可真是太高估了,本來防守仰光港口的英軍,就應該全力備戰,但是日軍強攻仰光時,英軍卻是不戰而逃,一路逃到同古。
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直接把仰光拱手讓給日軍,這直接將滇緬公路的補給來源給切斷了。
在這緊要關頭,前線總指揮杜聿明火速制定作戰計劃,命令戴安瀾率領的第200師(全師合計1萬人),直接在同古殲滅追擊英軍的日軍,并和英軍合兵收復仰光。
要知道,第200師是當時中國首支機械化部隊,在昆侖關戰役中,便擊斃了日軍少將中村正雄,是當之無愧的“鐵軍”。
不過,第200師面對的卻是數倍于己的日軍,日軍憑借飛機、坦克、大炮、毒氣彈,對著第200師的同古防守陣地,一頓狂轟濫炸。
由于英軍背刺,并沒有和200師合兵抗擊日本軍隊,反而提前撤退,導致第200師側翼防線暴露,在孤軍奮戰12天后,遠征軍犧牲了2000余人,殲滅日軍5000余人。
最終,沒有辦法,在英軍跑路,外無援兵的情況下,為避免第200師全軍覆沒,杜聿明下令全師撤離同古,這就是歷史上的“同古阻擊戰”!
不過,那批7000人的逃跑英軍并沒有撈到好處,在跑路到仁安羌后,便被3000名日軍包圍,缺水斷糧,眼見突圍不出去,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又向遠征軍求援,希望幫英軍阻擊追趕日軍。
說實話,要不是指著這塊地為國內運送戰爭物資,可能蔣氏都不會管這批英國人的死活,一紙電令下,就近遠征軍進行支援。
當時,剛剛抵達曼德拉的孫立人,便帶領38師1000余人,前往仁安羌解圍英軍,最終在40度的高溫下,激戰兩晝夜,終于把7000余名英軍給解救出來。
這件事情,相當給國人長臉,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直接給孫立人頒發“帝國司令”勛章,而這便是著名的“仁安羌大捷”!
不過,日軍眼見英軍戰斗力如此低下,便覺得緬甸這塊殖民地勢在必得,便在1942年的4月,以日軍第18師團為主力,從泰緬邊境斜插直逼臘戍。
臘戍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距離云南邊境100多公里,既是滇緬公路的終點,也是仰光物資運送云南境內的中轉區域。
一旦失守,這便意味著遠征軍的后路回國路線被切斷,也意味著滇緬公路直接暴露給日軍,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說,杜聿明在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深入緬甸腹地的遠征軍,緊急回撤保護臘戍。
但是,后方總指揮史迪威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遠征軍應該聚集強大軍力,在曼德拉和日軍舉行大規模會戰,再徐徐回撤臘戍。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日軍第10師團的目標根本就不是曼德勒,而是云南境內,在曼德勒進行會戰,不但不能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反而自我切斷了回援路線,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為此事,杜聿明和史迪威兩人矛盾激化!
最終,在1942年4月29日,臘戍守軍力戰不敵,日軍成功占領臘戍,從仰光運至臘戍的軍事物資,全部被日軍收繳。
隨后,日軍開始兵分兩路進攻云南,一路從怒江方向進入中國,另一路便是從緬甸的密支那進入中國。
最終,實在沒有辦法,國民政府下令炸毀怒江方向的惠通橋,才把日軍勉強抵擋在怒江西岸,而遠征軍想要回國就只能從密支那繞道。
但是,密支那很快也被日軍攻陷,這就意味著緬甸境內的中國遠征軍,徹底沒有了從緬甸直接回國的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下令遠征軍全力突圍,回國修整。
當時,遠征軍還可以選擇從印度繞道回國,但是英國有一個十分惡心的條件,那就是進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必須全部繳械,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印度回國。
此時,身為前線總指揮的杜聿明,一肚子窩囊氣受夠了,再也忍受不了,斷然拒絕英國人的條件,直接下令第五軍直屬部隊,以及廖耀湘的新編22師,選擇從密支那正北方向的野人山回國。
但是,撤軍野人山回國路線,也成為入緬遠征軍的一生噩夢!
野人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中、緬、印三國交界處的原始森林,這里常年瘴氣彌漫,毒蛇、螞蟥遍布,瘧疾肆虐,受傷的遠征軍士兵因傷口潰爛化為白骨,沿途尸橫遍野。
第五軍,在野人山被困100多天后,第五軍非戰斗減員13000余人,幸好被美國空軍搜尋到,才最終得以走出這片吞噬了不少遠征軍將士的“獅駝嶺”!
雖然說,遠征軍的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萬余人,傷亡5.6萬人,僅剩4萬人回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也展現了中國遠征軍在異國他鄉作戰的強大戰斗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