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知譚商業
作者|知譚君
近日,“網紅大米”十月稻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4年年報:全年實現總收入57.45億元,同比增長18%;經調整凈利潤達3.5億元,同比大增115.5%;股東應占利潤亦從去年的虧損6486.3萬元躍升至2.04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然而,在這組靚麗數字背后,十月稻田的業務結構、渠道布局與管理機制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其可持續性與長期增長潛力,正受到市場的多方審視。
01玉米異軍突起,大米增長乏力
從產品結構來看,大米依舊是十月稻田營收的壓艙石,但其增速已顯疲態。2024年全年,大米產品實現營收40.14億元,同比增長僅4.8%。對比之下,玉米產品成為年度“黑馬”,營收達8.15億元,同比暴漲523.2%,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從2023年的2.7%躍升至14.2%。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年報的封面設計中,大米仍居“C位”,但玉米產品首次被并列置于主視覺兩側,似乎在暗示產品策略的微妙轉向。
02渠道由上向下
從渠道來看,2024年,十月稻田的核心銷售渠道依舊聚焦于線上,該渠道實現營收33.06億元,同比增長8.9%,但在總營收的占比從23年的68%降至62.7%。其中來自電商平臺的收入由上年度的人民幣2,836.5百萬元減少16.0%至本年度的人民幣2,384.0百萬元,來自在線自營店的收入由上年度的人民幣469.1百萬元增加158.9%至本年度的人民幣1,214.6百萬元。
顯然,十月稻田在有意弱化對電商平臺的投入,將戰略目光聚焦于線上自營店與現代商超渠道。報告期內,現代商超渠道實現營收10.13億元,同比增長55%。在總營收的占比從上年的13.4%擴大至17.6%。據了解,目前十月稻田線下產品鋪貨已觸達胖東來、山姆、永輝、沃爾瑪等知名連鎖商超。
03營銷“豪投”背后:研發投入成隱憂
隨著渠道結構調整和品牌推廣升級,十月稻田的銷售費用顯著攀升。2024年,公司銷售及經銷開支達到5.14億元,同比增加58.5%,主要源自社交電商平臺的傭金費用增加,以及在戶外廣告、節日營銷等方面的加碼投放。
雖然在營銷方面出售十分“豪爽”,但十月稻田在研發上卻“捉真見肘”。2024年公司年報中僅一處提及“研發”一詞,2023年年報更是只字未提,財務數據亦未單獨列示研發支出。在缺乏技術護城河的情況下,即便目前推出的高端大米與高端玉米受到市場歡迎,產品競爭力能否長期維系仍是未知數。
04投資“踩雷”、股價“膝蓋斬”
除主業外,十月稻田在資本運作方面也面臨挑戰。2024年4月,公司花3.65億元投資茶飲品牌茶百道,買入均價約為17.5港元/股。截至2025年5月12日,茶百道股價已跌至9.68港元/股,浮虧超45%。年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度持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產生虧損1.56億元,主要來自茶百道等投資項目。
更雪上加霜的是,十月稻田自身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不容樂觀。自2023年以15.36港元/股登陸港交所以來,公司股價一路下行,截至2025年5月12日,已跌至6.26港元/股,市值縮水近六成,市場信心顯著受挫。
05家族色彩濃厚,治理結構受關注
在公司治理層面,十月稻田仍保留濃厚的家族企業色彩。年報顯示,公司五位執行董事中,僅首席財務官鄒昊為外聘職業經理人,其余均為趙文君家族成員。其中,董事長王兵是趙文君的丈夫,董事趙淑蘭是其姐姐,董事舒明賀則為外甥。這種“家族治企”模式雖有助于戰略統一,但也引發外界對專業化管理和透明度的擔憂。
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