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煙火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生需求與市容治理的雙重訴求。然而,近期鄭州夜市攤販被索要香煙、合肥黌街攤販交費后遭垃圾桶圍堵等城市管理事件迭出,暴露出基層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執法失范及民生矛盾。
5月10日,河南鄭州經開區地鐵口夜市曝出"芙蓉王香煙抵管理費"事件。涉事人員袁某某通過攤販向同行收取香煙,形成"以物代費"的灰色交易鏈。幾乎同期,安徽合肥黌街攤主繳納300元管理費后,遭遇垃圾桶圍堵攤位的暴力管理。
據閃電大數據輿情云平臺監測顯示,兩起事件經媒體傳播與社交媒體催化形成輿論熱點,累計產生超4.5萬條輿情信息,#官方通報鄭州夜市攤販被收香煙事件#更以3989萬閱讀量登頂熱搜榜第一,在榜時長10小時17分鐘,話題閱讀量3989.6萬次。
上述事件均涉及基層執法人員對攤販的權力濫用,相關事件發生后,涉事人員均得到初步處理,但事件暴露出來的基層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執法失范及民生矛盾等問題無法回避。
事件中,涉事人員袁某某被指授意攤販收取香煙并轉交城管,直接暴露基層執法人員可能存在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當前,雖未明確其城管身份及索賄動機,但公眾對“保護費”與“打點關系”的關聯性猜測較多,認為這是基層治理中灰色利益鏈的典型表現。同時在合肥事件中,管理人員以“垃圾清理費”名義收取的300元也去向成謎。兩起事件下,公眾都猜測“管理費”可能流入私人腰包,引發了公眾對基層治理的擔憂,此外“交煙后免于檢查”的“選擇性執法”也加劇了公眾對執法公正性的懷疑。
鄭州、合肥事件顯示,個別管理人員將地攤管理異化為“創收工具”,政策執行缺乏透明度和規范性,攤販權益難以保障,凸顯當前治理中存在一定“重收費輕服務”亂象。近年來,地方政府為促進地攤經濟,出臺多項扶持政策,但實際管理中仍存在變相收費、執法隨意性等問題,導致政策初衷與實際執行脫節,民生訴求難以有效回應,使政策執行與民生訴求的矛盾愈發凸顯。分析認為,若無法解決基層執法的靈活性與規范性的問題,攤販與管理部門的沖突可能還會發生。
據公開信息,鄭州、合肥等多地曾宣傳和強調“柔性執法”“規范管理”,但上述事件中管理人員“圍堵攤位”的粗暴手段、授意他人采取“以物代費”的灰色交易等,均暴露出基層仍存在執法亂象,與官方宣傳的“服務型執法”理念背道而馳,易出現“說一套做一套”的割裂感,無疑會加劇公眾與基層管理部門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此外,此次兩起事件涉事人員均與城管部門無關,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不少網民將其與城管執法聯系在一起,認為這是城管部門又一起“暴力執法”事件,反映出公眾對城管部門長期以來的負面印象尚未消除。
目前,鄭州、合肥事件均采取“停職調查”作為初步處置,網民認為這僅僅是對涉事人員的輕微懲戒,甚至調侃稱“停職等于放假”,說明公眾對官方處理誠意的不信任。其次,兩起事件均未公布涉事人員違紀細節、資金追繳情況等問責細則,這種“信息留白”容易給謠言提供生存空間,目前已出現“香煙被分贓”“管理費流入私人腰包”等猜測,容易形成“官方越沉默,輿論越沸騰”的惡性循環,此外,若調查結果僅停留在“個人行為”層面,未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綜合來看,鄭州、合肥攤販事件不僅揭示了基層管理部門在攤販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也反映了“服務型”執法機制與實際執法工作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此,地方有關部門需深刻自省,通過制度規范、技術賦能、監督強化三管齊下,強化內部管理,規范執法行為,重塑執法公信力,讓城市治理兼顧“煙火氣”與“文明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