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公路盤旋而下,拂過道路兩旁整齊的村落,田野里,不時飄來泥土的芳香。走進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八一村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在陽光下泛著銀白的光,放眼望去,大棚里滿眼都是綠油油的嫩苗,一片暖意融融、綠意蔥蘢,春意盎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菜農們正在搶抓農時開展蔬菜田間管理,為搶“鮮”上市打下堅實基礎。
八一村蔬菜種植基地占地100多畝,共有45個蔬菜大棚,大棚里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豆角等品種一應俱全,于4月份開始進行平整土地、育苗等備耕工作,預計今年每個大棚能收獲800多斤新鮮蔬菜,能收入3萬元左右,相比去年產量預計可增加100多斤,增加產值5000元。為進一步提升大棚效益,種植基地大都采用一棚多種、一地多收的種植模式,一年種植三茬菜,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都能收獲新鮮蔬菜。在鋼架大棚設施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西蘭花、娃娃菜等特色蔬菜種植,積極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建設,促進了全鎮蔬菜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壯大。
這里不僅是綠色蔬菜的生長基地,更是農牧民們勤勞致富的生動寫照。陳付合是八一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大戶,2022年,在八一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他承包種植了村里閑置的45個蔬菜大棚。他靠著不懈的堅持,收獲了大棚種植帶來的 “碩果”。在陳付合管理的大棚里,滿眼皆是精品蔬菜,棚內綠意盎然,四季鮮蔬不斷。從人工施肥栽種到人工管護都是他親力親為,憑借這股拼勁,靠著這份執著與專注,他摸索出 “錯峰種植 + 立體套種” 種植模式,讓大棚實現 “一棚多收”。
蔬菜種植不僅喚醒了閑田閑地,還為周邊農牧民提供了部分就業崗位,種植大戶陳付合在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務工的同時,幫助群眾增加務工收入,實現“人田雙不閑”。
在一座辣椒大棚內,我們見到了正在工作的安大哥和薛大姐兩位殘疾人夫婦,兩人配合默契,陳大哥負責栽辣椒植株,薛大姐則在一旁遞工具、整理植株。“村里給我們安排了這份工作,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安大哥憨厚地笑著,“剛開始我倆擔心自己干不好,沒想到大棚管理員耐心教我們,現在我們兩口子自己就能管理兩個棚。以前覺得自己啥都做不了,現在每天來大棚干活,看著這些辣椒一天天長大,心里特別踏實。”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代表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每月的工資不僅改善了生活,還讓他們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發展蔬菜大棚種植,是我們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八一村王平書記表示,“目前我們村已經建成45個蔬菜大棚,種植了番茄、辣椒、黃瓜等多種蔬菜。下一步,我們計劃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引進一些更具特色的蔬菜品種,同時搭配冷藏保鮮庫,解決蔬菜儲存和運輸問題。” 他還透露,村里正在與周邊的超市、學校食堂等地洽談合作,爭取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讓村民的蔬菜不愁賣。此外,村里也將繼續關注弱勢群體,為更多像安大哥夫婦這樣的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讓大家都能共享發展成果。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蔬菜大棚不僅種出了新鮮的蔬菜,更種出了農牧民的幸福生活。從種植技術的摸索到銷售渠道的拓展,從普通村民的奮斗到特殊群體的堅守,每一步都凝聚著基層勞動人民的心血,而這,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寫照。下一步,上海廟鎮將充分發揮自身發展優勢,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朝著產業強、鄉村美、村民富的目標繼續邁進。(張文凱、劉春霞)
來源:鄂爾多斯市農牧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