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五月,柚花余香未散。
在平和縣小溪鎮的萬畝柚園里,青柚初結,宛如碧玉綴滿枝頭。柚農張國強蹲在樹下,將散落在地的廢棄小柚果仔細拾入編織袋中。這些往年只能爛在地里的小柚果,現在卻成了藥企眼里的香餑餑,每公斤收購價5~10元,僅此一項就為張家增收近萬元。
藥企的青睞,源于這幾年的生態種植,柚果質量優良,是提取柚苷的重要原材料。
經歷近40年的發展,作為全國最大柚類生產基地的平和縣,正以鳳凰涅槃的勇氣推動蜜柚產業革新——從生態污染到退果還耕,從傳統種植模式到綠色循環經濟,一場以生態為核心的綠色轉型,正在這片土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新范式。
從退果還耕到沃野重生
立夏剛過,瓜果累累。
在平和縣山格鎮三美村現代農業產業園,蔬菜大棚里藤蔓上垂墜的翡翠色果實泛著晶瑩露珠,村民正忙著采摘苦瓜和黃瓜,豐收的喜悅彌漫四周。
這片充滿生機的現代農業園區,兩年前還是密不透風的蜜柚果園,如今退果還耕,變成了蔬菜種植大棚。
平和地處閩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曾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20世紀80年代,當地發力蜜柚產業,將其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許多農民脫貧奔小康,全縣蜜柚全產業鏈產值達100億元,成為我國最大的柚類生產基地,有“世界柚鄉、中國柚都”之譽。
然而,由于平和處于九龍江西溪支流花山溪上游,蜜柚產業的無序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因過度追求產出和市場效益,導致生態環境尤其是花山溪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片沃土,不種蜜柚改種其他作物同樣能致富!”幾年前,當地政府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啟動“退果還耕”工程,開啟綠色轉型之路。
退果還耕,那種什么?
三美村黨支部書記林志彬告訴記者:“我們采用‘水稻+四瓜一椒’的智慧輪作模式,四五月份播種優質稻,10月收割后改種苦瓜、絲瓜等蔬菜,在春節期間搶鮮上市。”
目前,山格鎮共在三美、寶豐打造1050畝退果還耕示范片,已簽約待退250畝。示范片主要推廣種植“翠玉”苦瓜、“圓帥”絲瓜、“紅長香”辣椒、白黃瓜等高優蔬菜。退果還耕以來,示范片綜合效益逐步凸顯,兩季苦瓜畝均收益突破4萬元,實現畝均效益約3萬元。
“引導群眾實現從‘要我退’到‘我要退’的觀念轉變。”山格鎮黨委書記楊龍坤說。
退果還耕,各鄉鎮因地制宜,各顯神通。
在小溪鎮溪洲村,花山溪畔的柚園變成了高優農田,田里的卷心菜,顆顆飽滿。
在霞寨鎮西安村,柚園變成“稻蛙菜”三位一體生態農場,立體種養模式使土地綜合收益提升40%,化肥使用量下降70%。
在國強鄉,結合當地田園特色、土樓元素,柚園變身“花溪夢田”,走農文旅融合發展路線。
在高海拔的崎嶺鄉彭溪村,層層疊疊的茶山梯田取代了曾經的柚海。“高海拔區蜜柚品質欠佳,改種白芽奇蘭茶后,每畝收益翻了三番。”茶農朱財發輕捻新采的茶芽,開心地說。
據統計,近年來平和共完成退果(包括還耕、還林等)4萬多畝,同時完成果園收儲5.7萬畝。
“退果、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減法,而是發展模式的乘法。”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小龍說。
從粗放種植到綠色種植
在這場綠色轉型的生態接力中,“退果”只是起點。
清晨,在坂仔鎮連片的蜜柚園中,一場“輕剪輕肥”生態栽培培訓如期舉行,數十位柚農圍在果樹旁,專注聆聽縣高級農藝師朱東煌的現場教學。
“枝條隨便剪,肥料大手撒。”這是平和許多柚農長期以來的粗放管理方式。近年來,當地依托蜜柚科技小院、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等專家團隊的智力支持,大力推廣蜜柚“輕剪輕肥”生態栽培技術。
“‘輕剪輕肥’生態栽培的技術主要包含三個方面。”朱東煌說,“一是輕修剪,即開小天窗、少疏剪、控頂和適時環割;二是輕肥,通過以樹定產、以產定肥,減少化肥用量,同時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三是實行果園生草留草栽培。”
柚農賴青松是首批“輕剪輕肥”的受益者之一:“經‘輕剪輕肥’后,果型適中,每株均結上百顆柚子,收購價每斤高出0.5元左右。”
在“輕肥”實踐中,當地更是大膽探索“種養加”模式,打造立體式現代循環農業。
在山格鎮三美村現代農業產業園,3座白色智能沼液罐巍然矗立,延伸出的管網如血脈般滋養著萬畝蜜柚園。啟動設備按鈕,經過微生物發酵的有機肥液均勻地噴灑在果樹根部。
在花山溪流域治理中,散養的生豬被規模化養殖場替代,但豬場糞便不能直排河里,如何處理?
“這些有機肥液均來自養豬場,經過科學處理后,酸性值從pH5.5降至7.2,真正變廢為寶。”山格鎮黨委書記楊龍坤說。三美養殖核心區內目前共有生豬規模養殖場13家、存欄9260頭,園區通過“前端控污、中端處理、末端消納”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勢差,高位養殖、低位種植,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在文峰鎮南霞村,一場更富創意的“種養加”生態實驗正在展開。
在占地50畝的立體種養基地,三層空間垂直分布:頂層是菌草喂養的土雞,中層是活水魚池,底層連接著自動噴灌的蜜柚園。這個看似科幻的“農業摩天樓”,實則是仿野生生態系統的現代演繹。
“雞吃菌草料,糞入魚塘,魚池水肥滋養果園,微生物防治蟲害。”文峰鎮黨委書記賴進杰說,隨著水流涌動,含有硅藻和益生菌的池水沿著滴灌管道浸潤蜜柚樹根部,形成閉環的物質循環,讓每畝土地產出呈現量級增長。
這樣的場景,目前已在平和縣各鄉鎮多點開花。該體系在實現“一喂多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既解決了傳統種養行業的污染問題,也為蜜柚提供了有機肥來源,實現生態種植。
“把‘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重要抓手,著力‘自循環、不污染’,打造了山格、大溪等‘中循環’示范點和國強白巖山家庭農場等‘小循環’示范點。”平和縣委書記蔡綠璇說。
從單一產業到全鏈融合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許多游客走出平和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時,陶醉在柚花甜香與茶香交融的獨特氣息里。原來,就在里面的茶王谷公司制茶車間,老師傅正在窨制本季最后一批新式茶飲。
“將柚花與白芽奇蘭茶進行融合,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茶王谷總經理黃建軍說,“通常情況下,每棵蜜柚樹只需留下三分之一的花來結果,其余三分之二的花會被疏掉。這些疏掉的花可不要浪費,剛好用來窨制新式茶飲。”
這是平和延長蜜柚產業鏈的一個縮影。當地引進了蜜柚深加工企業,開發果汁、果干、茶飲等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蜜柚附加值。
在靈通酒坊的發酵車間,釀酒師陳鎮津輕晃著琥珀色的柚子酒。“我們攻克了柚汁略為苦澀的技術難關,開發出12度微醺果酒。”透過橡木桶的呼吸孔,可以看見金黃的酒液。
在霞寨鎮彭林村超煒農業公司的蜜柚加工車間里,負責人盧超雄正指揮工人將一車車從各收購點運來的小柚果卸下,經過清洗后,通過輸送帶送入自動爐中進行烘焙。
“烘干后的小柚果干簡單打包,便可輸送至外地的藥廠提煉柚苷。”盧超雄說。
廢棄小柚果用來制藥、疏掉的柚花用來窨茶、蜜柚果肉生產果汁或釀酒、柚皮制成果脯……蜜柚的產業鏈條節節攀升,附加值不斷提升。
產業鏈的裂變效應,在招商會上得到集中展現。日前,2025年平和縣食品產業鏈暨產業社區招商推介會召開,大會舉行了項目集中簽約活動,共落實簽約項目16個,主要為食品產業相關項目,涵蓋食品產業園以及果汁、柚茶、柚花、休閑食品、寵物食品等,總投資16.86億元。
“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持續推動種植業綠色發展,做好蜜柚產業鏈延伸,提高附加值,促進百姓增產增收。”蔡綠璇說。(福建日報記者 林永龍 趙錦飛 蕭鎮平 通訊員 王志暉 葉庚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