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的頹勢越發明顯。
日產擬關閉7個工廠、裁員2萬人
5月13日,日產汽車公布最新財報數據,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財年全年,日產汽車由盈轉虧,凈虧損6709億日元,此前2023財年盈利4266億日元。受銷售競爭加劇的影響,日產汽車合并凈銷售額為12.6萬億日元,同比下降0.4%,營業利潤為698億日元,營業利潤率為0.6%。日產將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外匯、材料成本增加、銷售業績下降等。
從盈轉虧的過程中,銷量下降是日產不得不面對的現實。2024財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334.6萬輛,同比下降近3%。在中國市場,由于日產繼續根據需求調整供應,并面臨來自中國汽車品牌的激烈競爭,零售銷量下降約12%。根據日產中國公布的數據,2024年,日產中國區銷量約為69萬輛,而在2021年,日產中國區年銷量超過113萬輛。3年時間,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幾近“腰斬”。
2025財年,日產全球零售銷量預計下降2.9%,至325萬輛。這一預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預計中國市場銷量將下降,而日本、北美和歐洲的銷量預計同比大致持平。日產全球產量預計為300萬輛,且將根據降低的產量展望進行了調整以管理庫存。
日產還表示,在采取任何緩解措施之前,關稅對日產將造成超千億日元的影響。鑒于關稅環境的不確定性,2025財年營業利潤、凈收入和汽車自由現金流的指導意見仍有待確定。
為了改善目前業績的頹勢,日產將推出新的調整計劃,主要有三個關鍵措施:降低成本以實現盈虧平衡;重新定義產品和市場戰略,更加明確重點;加強合作伙伴關系。新計劃的目標是實現約5000億日元的成本節約,其中包括2500億日元的可變成本節約和另外2500億日元的固定成本節約,并在2026財年實現正營業利潤和正自由現金流。
新上任的日產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在財報會上承認,目前,日產的收入已很難支撐產生的成本。基于此,日產正在采取更多行動降本。
日產降本的具體措施包括關閉工廠和裁員:到2027財年,日產將在全球范圍內把生產工廠從17個減少至10個,產能降至250萬輛,但必要時可以有50萬輛產能的提升。同期,日產還計劃裁員2萬人,其中約65%來自制造部門,18%來自銷售及一般管理部門,17%來自研發部門,并且主要是合同工。
同時,日產已將皮卡車型的生產從阿根廷整合到墨西哥,與雷諾重組在印度的業務,并停止在日本的磷酸鐵鋰電池工廠的投資。日產還將暫停2026財年之后的新品研發。
日產表示,日產打算減少供應商數量,專注于更具競爭力的供應商,尤其是中國供應商,并且考慮將中國供應商納入日產在中國以外的制造生態系統,以提升業績。同時,日產也將把中國供應商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供應商,以提升其他供應商的業績。
此外,備受業內關注的本田與日產的合作再次被提及。日產相關發言人表示,日產與本田從未停止合作,特別是在車輛智能化和電氣化領域。基于目前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關稅的情況,日產正在與包括本田、三菱在內的車企探討合作方式,積極應對當前美國市場環境。
5月12日,日產前CEO卡洛斯?戈恩表示,自己早已預見日產衰退的困境。他認為,日產已經奄奄一息,且問題根源在于公司領導層決策太慢,并表示日產不得不向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尋求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日本汽車制造商的本田同樣面臨業績下滑。5月13日,本田汽車發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5財年業績,全年經營利潤1.21萬億日元,同比下降12.2%。本田預計2026財年銷售收入20.3萬億日元,同比下降6.4%;經營利潤5000億日元,同比下降58.8%。
去年8月,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曾計劃經營整合,雙方計劃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且均將作為該控股公司子公司以合并,成立起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但最終,這一計劃被終止,終止原因之一是:本田汽車基于日產的財務及銷售情況,提出將日產汽車收購為100%全資子公司,此舉遭到日產汽車內部強烈反對。
有日本汽車產業人士認為,基于目前本田汽車、日產汽車的業績和銷量情況,雙方可以重新考慮新的合作方式。
值班編輯:格蕾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