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評書影史,有你更精彩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照鏡見白發》
唐·張九齡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發年。
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
張九齡這首詩寫于公元740年春。
此時,他由被貶的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任上回鄉祭祖?;氐焦枢l,看到故鄉風情早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到了風燭殘年之時?;赝约阂簧?,寫下了這首詩以感懷。
這首詩成不久,他就病逝了。
他不知道的是,他死后,他曾輔佐而開創的開元盛世也驟然崩塌,大唐氣象也一去不復返。
說起來,他本可以阻止“安史之亂”發生的。
02
唐開元廿四年(公元736年),安祿山受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派遣,前去討伐叛亂的奚族和契丹族。結果由于冒進,致使前軍全軍覆滅。
可是,張守珪起了惻隱之心,沒有斬立決安祿山,而是把他押解京城,交由唐玄宗發落。
時任宰相的張九齡早在收到戰敗奏章的時候,就主張將安祿山就地正法,以振軍威??墒?,唐玄宗卻以張九齡過于臆測,肚量過于小,有失“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氣度為由,在安祿山被押解到京城的時候,下令把安祿山放回了屬地。
這一放,就是放虎歸山,為大唐王朝的衰敗親手埋下了地雷。
并且也從這件事后,張九齡被李林甫設計,逐漸被排擠。最后因“周子諒事件”,被唐玄宗罷相貶謫荊州。
03
鏡中白發如霜,映照著歲月的痕跡,也映照出內心的波瀾。年輕時胸懷壯志,如青云直上,如今卻在時光的流逝中蹉跎了年華。這明鏡不僅照見了容顏的衰老,更照見了內心的孤獨與自憐。
人生在世,誰不曾有過豪情萬丈的夢想?然而,現實的磨礪、世事的變遷,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曾經的銳氣。
鏡中的自己,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而是多了幾分滄桑與疲憊。白發漸生,提醒著時光的無情,也讓人不禁自問:這一生,究竟有多少理想得以實現?又有多少遺憾深藏心底?
或許,這正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人無法阻止歲月的流逝,卻可以在回望時,坦然面對自己的選擇。白發并非衰敗的象征,而是經歷的見證;自憐也并非軟弱,而是對過往的思考與沉淀。鏡中的形影相依,既是孤獨,也是自省。
若能以平和之心接納歲月的饋贈,或許便能在這白發之年,尋得一份從容與智慧。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返,但心境卻可以超越時間的束縛。與其感嘆年華易逝,不如珍惜當下,讓每一刻都活得清醒而充實。鏡中的白發,終將成為生命的勛章,而非遺憾的印記。
04
張九齡這首詩雖短,卻寫出了人生晚景的悲涼。
他少有大志,早年宦海沉浮,因得宰相張說賞識,成為了玄宗帝的股肱之臣,經邦濟世,匡扶社稷。
因為有了張九齡,才有了開元盛世,所以當張九齡回望過去時,內心忍不住酸楚。
如今奸臣當道,玄宗不問朝政,自己苦心經營的萬里河山,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而張九齡遠離朝堂,身體每況愈下,故而對鏡時,滿心悲涼。
鏡中白發如霜,映照著這位昔日宰輔的落寞身影。書案上那封未寫完的諫書墨跡已干,筆鋒里還藏著當年"海上生明月"的雄渾氣度。窗外秋雨淅瀝,將階前殘菊打得零落,恰似他苦心栽培的賢能之士,如今皆被李林甫之流排擠出朝。
他顫巍巍拾起銅鏡,忽然發現鏡鈕上還留著開元二十二年御賜時的纏金——那時玄宗親手為他扶正幞頭,笑言"朕之九齡,猶明鏡也"。而今這面鏡子照出的,不僅是衰頹的容顏,更映現著盛世背后的隱憂:河西節度使的告急文書已有半月未復,安祿山在范陽的兵力部署圖就壓在案幾最下層。
夜風卷起半幅竹簾,露出壁上懸掛的《金鑒錄》手稿,那是他耗費三年編撰的治國寶典。燭火明滅間,他恍惚看見自己年輕時在荊州刺史任上,為治水患三日不眠的模樣。忽然一陣劇咳襲來,帕子上洇開的暗紅,像極了去年重陽宴上,楊國忠獻媚時玄宗袖口沾染的葡萄酒漬。
更漏聲里,老仆輕聲提醒湯藥已熱了三回。他擺擺手,目光落在窗欞結網的蜘蛛上——這小小生靈尚知在風雨前修補巢穴,而大明宮里的圣人,可還記得當年在勤政殿同看《貞觀政要》的誓言?案頭蠟燭"啪"地爆開燈花,驚醒了沉思。他終是長嘆一聲,將諫書投入火盆,看那灰燼如黑蝶紛飛,恰似他凋零的濟世之志。
05
張九齡這首《照鏡見白發》絕筆詩,道盡蒼涼,人生不能重來只留遺憾。
銅鏡里那縷霜色,原是歲月最鋒利的刻刀。張九齡撫過鬢邊白發時,指尖觸碰到的不僅是生命的積雪,更是盛唐氣象里獨一份的清醒。開元盛世的金粉簌簌落下,露出這位賢相眼中早窺見的危機——這哪里是顧影自憐的哀嘆,分明是智者對時代投去的最后警示。
嶺南的瘴霧漫不過他的詩行。被貶荊州的路上,他看見江心秋月仍如二十年前那般圓滿,可照過少年青云志的月光,如今只映出流放者孤峭的身影。"宿昔青云志"與"蹉跎白發年"在鏡中對峙,構成所有理想主義者終將面對的困局:當現實如鈍斧般斫去棱角,有人選擇在詩行里藏起未冷的劍光。
長安的牡丹正艷,卻再無人記得曲江畔那道挺直的脊梁。他的遺憾從不在個人際遇,而在《感遇》詩中反復吟詠的"草木有本心"。當李林甫的馬車碾過諫官的奏章,當玄宗沉醉于《霓裳羽衣》的幻夢,那面被詩人摩挲得發亮的銅鏡,早映出漁陽鼙鼓的隱約塵煙。
史書總愛把白發寫成衰颯的符號,卻忽略了某些白發恰似寒夜的燈盞。張九齡的遺憾終在安史之亂中得到殘酷的回應,他沒能重寫的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一個王朝錯失的覺醒時刻。
鏡中那聲嘆息,歷經千年仍在叩問:當青絲成雪之際,遺憾的究竟是時光易逝,還是該堅持時的手軟?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