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王郁彪
近日,有江蘇消費者連發兩條視頻,投訴在來伊份(SH603777,股價13.18元,市值44.08億元)購買的粽子中吃出疑似帶血創可貼的異物。這一畫面觸目驚心,迅速引發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與熱議。5月12日早間,來伊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在關注到輿情后,第一時間啟動全鏈路調查程序,并已全面下架涉事批次蜜棗粽產品。5月13日中午,來伊份再發聲明回應,涉事產品已經封存,和消費者達成和解,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有檢查到相關批次有任何不合格產品。
這起事件無疑再次將聚光燈打向來伊份的代工模式,以及與之相關的產品、公司運營、品控和管理等問題。來伊份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產品覆蓋堅果炒貨、肉類零食、糕點餅干等13大核心品類,其中OEM(代加工)商品1500余款。代工模式雖能幫助企業在短期內快速擴張生產線、提升規模,借助外部產能實現產品種類的豐富和市場覆蓋的擴大。但這種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食品安全與品控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及風險。由于生產環節依賴外部廠商,企業對原材料把控、生產流程監督等方面的難度加大,難以像自營生產那樣做到全面、細致管控。
筆者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12315平臺檢索發現,來伊份已累計收到超400起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消費投訴。眾多消費者分享了購買來伊份產品的糟糕經歷,如在軟糖中發現毛發、在月餅中吃出塑料等。一件件投訴案例,都是消費者信任被辜負的體現。食品安全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會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還會對企業聲譽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品牌形象的崩塌可能只在一瞬間,而重建卻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努力。無論品牌采用何種生產模式,都必須在供應生產、產品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確保產品和服務保質保量。
近年來,來伊份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量販零食、零食折扣店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大量新品牌快速崛起,門店迅速擴張并搶占市場份額。這些新興業態憑借低價、豐富的產品組合和靈活的選址策略,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給傳統零食企業帶來強烈沖擊。這些挑戰直接反映在來伊份的經營數據上。2024年,來伊份實現營業收入33.70億元,同比下降15.25%;實現歸母凈利潤為負7526.76萬元,同比大幅下降231.94%。虧損幅度的擴大,營收的下滑,都在警示著來伊份轉型已迫在眉睫。
對來伊份而言,當下首要任務是強化食品安全與品控風險管理,確保每一款產品的質量與安全,這是企業開展一切經營活動的基礎。公司需要重新審視代工模式下的品控流程,加強對代工廠的篩選、監督與考核,建立更嚴格的質量追溯體系和問責機制。在此前提下,來伊份還需加快創新步伐,積極探索新的商業路徑,在業務多元化、產品服務創新和渠道布局等方面全面發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